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為何關係中,吃虧的總是我:定錨效應無所不在,務必清醒的活著!

整理舊書堆之際,赫然發現一本看完捨不得回收,但也沒膽子再讀一遍的驚悚推理小說。身為重口味推理小說讀者,這書卻讓我邊看邊發抖,明明血腥場景不多,卻是毛骨悚然、永生難忘。 這本書叫《野獸之城》,不僅是我心中的代表作,更帶給我心理學上極多的省思和衝擊。 它改編自發生日本真實案例:北九州監禁殺人事件。若想進一步了解真實案件的朋友,可以自行搜尋完整的案件脈絡,但請謹慎服用!裡面有非常多值得探討的細節及心理學觀點,然而最讓我餘悸猶存的部分,則是受害者逐步淪陷於加害者魔掌,難以掙脫其控制的歷程。為什麼會形成這麼一個難以逆轉以及改寫的負向循環,直到全部的受害者(而且受害者都是互相熟識的親人及朋友)都慘遭毒手,命喪黃泉呢? 這讓我聯想起一個被廣泛運用的心理學概念: 定錨效應 (Anchoring Effect) ,它算是認知偏差的一種類型 。卡納曼和阿摩司·特沃斯基在1973年指出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過分看重誇張的、驚人的或難忘的訊息,進而產生了過度偏離事實,甚至扭曲的認識。 人在進行判斷時,容易受到最早取得的資訊(也就是定錨點)的影響,簡單說就是受第一印象或第一訊息支配。人傾向於利用這片段但其實不完整的資訊,快速做出決定。然後面對接下來的決定時,又會再以第一決定,也就是先前的決定做為基準點(也可以說是參照點),繼續逐步修正。一路發展下來,就會出現最初的狀況與客觀的事實出現極大的出入。 旁觀者來看,就是當局者迷。 開始小輸,後來輸得一塌糊塗 舉個例,就像遇到恐怖情人一樣。怎麼說呢?在交往過程中,兩人濃情蜜意固然美好,但若遇到意見不合、瀕臨分手時,對方痛哭流涕、揚言要傷害自己,拜託你再給他一次機會。你心軟答應了,生活平靜下來。誇張的行徑或許暫時沒再出現,但是接下來,對方一下子情緒不穩、容易動怒,抑或是有時對你異常冷淡、愛理不理。外人來看,你該離開,但因為相較於先前戲劇化的行為,你會被定錨,然後覺得「也還好吧」。 畢竟比起跳樓還是割腕,他現在也「只是」不理睬我,或者說話大聲了點,應該沒事,還好還好,不算嚴重。 然後,你掉以輕心。 在這個時候,其實 你心中對於關係品質、伴侶互動的定錨點已經不知不覺調整了,而且是「往下修正」 。也就是...

你的人生你堅持!高空彈跳教會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你嘗試過高空彈跳嗎?還是心動已久,早已躍躍欲試,但總是把它放在遙遠的未來,幻想著總有一天,但永遠不知道會是哪一天再去一探究竟?我也是一樣,高空彈跳一直都是我最想完成的人生清單之一。就在今年三月,我總算完成了沉睡心中長達九年的心願。我想告訴你,它教會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你的人生你堅持」。 為 什麼九年前的心願,遲至今日才能夠完成呢?而且當年不僅完成報名,保證金也繳了並且無法退回。原來是當年約好要同行的男友臨陣脫逃,理由說來是傳統迷信,其實也像是一則笑料。因為就在出發前夕,男友告知家中長輩知悉後表示反對,因為農曆七月諸事不宜。我當時只覺得啼笑皆非,因此作罷,隨後也就不了了之。然而如今回顧並且檢視自己,其實是以下兩點,阻礙我完成心願,男友只是我用來自我設障,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及推託之詞。 1. 還不夠想要 當你的內在動機還不夠強烈,任何一件事、一個目標或者是一個心願有沒有完成或實現,其實都是可有可無。因為眼前永遠還有其他輕鬆有趣,更多省時不費力的事可以做。然而這些事就像看電視的時候轉遙控器,只是填充生命、打發時間。 下班後的三小時過去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觀賞了哪些節目,又從中獲得了哪些,是啟發、紓壓還是憑添更多虛度光陰的悔恨。人生最讓人感慨的正是時間不知不覺流逝,消磨掉青春的光陰,也錯失了許多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可能扭轉一生的契機或關鍵期。 2. 因緣俱足,勇氣就會到位 勇氣人人渴望擁有,但勇氣絕非靠著信心喊話,自我暗示就能產生,更不是仗著人多,揪眾成團就能突破每一個人的勇氣原始臨界值。所以 相同的人生課題,同樣 的挫折困境,每個人的選擇、行為表現及結果,會有天壤之別的差異。 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的條件不同,內在狀態,生命階段更不一樣。 因緣俱足,也就是生命經驗累積到臨界點,加上天時、地利及人和。就像許多文豪都是直到被流放時,才寫出千古傳唱的作品。 平凡如我,則是在恢復單身後,空間多了,時間更多了,有更多餘裕,向內檢視自己的生命畫布,還有那一長串的 人生 To do list 。 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晚;只要堅持,終究會手到擒來 。 我們無須妄自菲薄,現在還沒有著手計畫,並不代表永遠不會實現。只要開始了第一步...

關於外遇

有人問我是不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我只知道如果命夠短,海枯石爛會比較簡單。 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我們稱它:迴光返照前的人生新火花。 老公發生辦公室戀情,老婆上演晝顏婚外情。到底誰比較慘? 有人說能騙一輩子等於沒有騙。那你想當幸福的小傻瓜,還是痛苦的愛情哲學家? 已婚男人的外遇對象,最容易發生在工作場合。既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老公你就多賺點吧!還有記得拿回家。 如果外遇是長期婚姻關係必然發生的問題,那我們約好一起各自劈腿吧!至少公平。 外遇後你能原諒嗎?很難釋懷,無法自欺。除非失憶或腦傷。 精神外遇 vs. 肉體外遇?這爭論不休的亙古議題永遠不會絕跡。 為了小孩維繫婚姻?孩子只想要「西線無戰事」的溫馨家庭。 男女外遇的比例?有人告訴我八比七,也有人說六比四,你是否同意?

結婚從來「不只是」兩個家庭的事

許多文章都在告訴你,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我想告訴你,結婚從來不只是兩家子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 1. 心理素質夠強大 無論走到何處,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要在這個社會裡生存,永遠迴避不了旁人會有的好奇詢問,以及所有的好心建議。 我不認為,那些問候你感情狀態的人都懷著看好戲的心態,仍有很多是出自於關心,只是他們的關心從來不是你喜歡的方式。所以,我們必須學習保護自己的情緒,打造心理素質強大、韌性堅強的堅實內在,才能因應外人層出不窮的關心及好意的叨擾,捍衛自己的人生自主權,以及未來走向。 早些時候,你以為你扛得住,其實我們都沒有自以為地強大。所以逢年過節,無論是農曆新年,還是中西情人節甚至中秋節,才會出現莫名的焦慮、煩躁及不勝其擾。 2. 隨時檢視人生目標及想要的生活型態 我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你喜歡一個人自由自在,還是兩個人互相取暖,甚至選擇進入婚姻而有法律相關義務及約束也不是問題。或者是長期交往,但各自有住處,想見面時再見面,或者同居也是你的自由意志及選擇。 正因為你是主角,生活你在過,衣服你在洗,房租水電費都是你在繳,你喜歡超商微波食物還是自己下廚、叫外送或者吃生菜沙拉、巷口牛肉麵或韭菜盒,也是你的飲食習慣及個人喜好,沒有人有資格置喙或插手,你更有權力去決定要不要讓生活中多了另一個人存在,因為他或她的存在,可以是加分,但也可能是扣分。不要用浪漫情懷想像,更不要以為臉書上朋友曬恩愛的幸福快樂都是真相,更多的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後悔、無能為力及無可奈何。 幸福的婚姻是兩個成熟及腦袋清楚的人,才經得起的生活考驗及人生修行。對於懷抱美好童話憧憬的人,婚姻是一場艱鉅的挑戰,對自己、對伴侶甚至是未來的子女都是!沒處理好,甚至淪為一場兒戲。所有生活中現實的磨練與艱難,在你踏入婚姻後才會展開。首先,伴侶的耐性會減少,因為他會認為你已經夠懂他。其次,外人的關切會增加,因為你們人生階段不一樣。 幸福的關鍵和秘密在於,你和他(或她)的以上兩點,都必須「同時」強大!只有一方心理素質堅強,只有一方清楚人生目標或想要的生活型態並不足夠。那都會是日後就能輕易動搖關係的伏筆及看不見的隱形地雷。那是待在温室裡的婚姻,一旦往後出現風吹草動,無論是外在誘惑、親...

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願意為了彼此,學習獨立而完整

良好的感情關係究竟是什麼樣貌?亙古至今討論不休的話題,就是兩個人在一起到底是 1+1=2 ? 還是 0.5+0.5=1 。然而就我看來,一段成熟自在 的感情,會是 1+1=11 。 相似好還是互補合適 性格相似、興趣相投、價值觀相近的兩個人,一開始相識彷彿看見另外一個自己,彷彿久別重逢一般,親切又熟悉。但是久而久之,我不會的,你也無解,兩個人坐困愁城;我拿手的,你也很會,但是偏要一較高下,氣勢凌人。然後原本相似熟稔的兩個人,變得再也不對味。 性格互補、興趣相異、能力各有所擅的兩個人,一開始覺得彼此缺損的角,總算合成了一片完整的圓。但是久而久之,那些切合的稜角,卻是摩擦的切點,妳看我不爽,我看你不順眼,互補變成了強勢與弱勢,控制與隱忍。然後原本互補合作的兩個人,衝突與摩擦沒有終點,到處都是導火線。 關係裡的痛苦,都有著許多不甘願 為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他都看不到?為什麼我已經盡量達成她的要求,她還是不滿意?因為我們總是用自己習慣及擅長的方式去理解對方,去面對關係。我們總是以為,我們付出的,是對方真心想要的;我們滿足的,是對方真正的需求,所以預期對方會滿意,期待對方能買單還有心懷感激。 如果關係裡的付出,超越了自己的能力,也牴觸了自己的價值觀,那麼總有一天就會心生不滿,覺得委屈不平,因此不甘願,甚至長年下來積怨難解。 獨立而完整 我們要學習的,是成為獨立而完整的自己。經濟獨立,尤其是精神獨立,不去仰賴對方給予方向感;認識自己內心的黑洞,嘗試修復及填補,變得完整。因為獨立而完整,你不需要對方拯救你的不足;因為獨立而完整,即使對方不在身邊也不會患得患失,安全感的堡壘輕易塌陷;如果不能隨時隨地找到人,就會對這段關係摸不著邊。因為獨立而完整,彼此相似之處,很親切;彼此歧異之處,很新鮮。所以你們能互相尊重和欣賞,不過份干涉,不勉強遷就,所以也沒有委屈及隱忍。 因為你的調整,是希望進入及認識他的世界,但是並沒有勉強,更不覺得犧牲。沒有過份犧牲及退讓的感覺,就不會有想要反撲的情緒,以及想要討回公道的一天。在感情關係裡才能游刃有餘、自在和甘願。 在關係裡修練的終究是自己。我們無法奢求對方為我改變,當然也不用妄想等到海枯石爛、山無稜、天地合的那天,對方會突...

持續做「對的事」,才能讓彼此一直都是「對的人」

你相信有「對的人」嗎?或者你一直都在尋找所謂「對的人」?可是過了這麼多年你卻發現,為什麼總是找不到對的人,又或者為什麼找到了之後,交往了一段時間,甚至步入了婚姻,不出幾年開始一切都不對。你們倆的價值觀不再契合,性格互補變成天大歧異般不合,性格相似變成互不相讓,處處針鋒相對?到底是我當時鬼遮眼?還是對方刻意隱瞞或欺騙?兩情相悅你儂我儂熱戀的時候,對比著平淡如白開水的現在,對方彷彿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 他們都結婚了… 女性友人這般說著:「交往的時候,風雨無阻都接送。很多事情我不用說,他都懂,而且樣樣都精通。」可是「結婚了以後,他都叫我自己搭車。很多事情我若是不重複說,他根本就叫不動。」 男性友人這般說著:「交往的時候,說話輕聲細語何等溫柔。她總是體諒我萬般辛苦工作多,嘮叨碎念都沒有。」可是「結婚了以後,連珠炮般轟炸不休。其實我只是下班剛到家,想在沙發上坐著放空。」 以上的對話相信多麼耳熟能詳。長期關係像是一場詐騙,讓原本歡欣鼓舞,手牽手走進去的兩個人都百感交集,曾幾何時開始忍氣吞聲,接著有苦難言,幸福美好從此石沉大海,變成再也搆不著邊,彷彿海市蜃樓般的一種幻覺。 我們都誤解了… 沒有所謂「對的人」。因為關係是有生命的,關係是動態的,更是瞬息萬變的。伴侶就像共舞的兩個人,只要有一方稍微閃神暫停了舞步,或是想法改變不願共舞了,另一方就會受到影響,無論是被動接受調整自己的舞步,還是主動改變這段關係的力道及方向,這些交互作用及化學變化都會在關係中持續進行中,不斷發酵中,無論是甜蜜愉悅的感覺,還是沉悶窒息的感受。然而我們多半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直到關係破裂的結果顯現於眼前。 只有為了彼此,為了這段關係,雙方持續做著「對的事」,才能讓彼此一直都是對的人 。 我們一直以為最困難的是找到那個「對的人」,然而進入長期關係開始,才是真正的考驗。進入了長期關係,無論有沒有走入戶政事務所簽字蓋章,轉變了身份,其實都是來到了關係中的第二回合,下一個章節。當你開始發懶鬆懈了,當妳不再為互動方式妝點,情人間的甜蜜絮語不久就會變質成為讓人抓狂的叨念;那個以前無時不刻都想念,無論如何都想靠在身邊的人,從此成了最沉重的負擔,輕鬆自在成了...

他總是不了解我?關係裡的溝通:自我揭露與回饋

「他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啊?妳一向客觀理性,他不知道妳根本不會介意嗎?怎麼會這樣?」 Yvonne 顯然很吃驚。 「我怎麼知道他怎麼想的?捉摸不定,自以為是風一樣的男子」 Ivy 打趣地回應了 Yvonne 。 我輕輕啜了一口咖啡,接著淡淡地作了個小總結:「他不一定是不了解妳,他不了解的,也許是他自己」。我看似在回應 Ivy ,其實是解釋給 Yvonne 聽。 以上對話的背景故事是這樣。 Ivy 跟老公前陣子有了些爭執,老公先是說了一些不得體的話,過些時日才開始道歉賠不是, Ivy 雖然不再動怒,但多少感到莫名其妙,心中不是滋味。 這讓我聯想起 社會心理學家 Joseph Luft 和 Harry Ingham 提出的周哈里窗( Johari Window )理論,因為「自我揭露」與「他人回饋」不足,導致雙方溝通無效,這也可以用來理解感情關係中,有關了解自己以及了解對方的思維盲點。 我們總以為伴侶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所以我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伴侶彷彿肚子裡的蛔蟲一樣,能夠感知及理解背後的原因及行為動機。 然而現實狀況是兩個人的相處,意見不同只是開端,後續的溝通及協調,反覆上演著碰壁及鬼擋牆的情形,接著 流於背後諸多揣測,還有負向情緒不斷衍生和累積 。說來感慨無奈卻又難解,兩個人彷彿生活在平行時空,明明使用著相同的語言,卻怎麼樣都達不成共識! 然而奇怪的是,婚前卻可以?於是 關係開始如履薄冰,相處時刻戰戰兢兢。 有效溝通的一大前提,就是「意願」 。沒有意願的努力,只是流於表面形式;沒有意願的表現,只是做個樣子。如果雙方已經具備了溝通的意願,希望讓日常相處及感情關係變得更好,那麼可行方針又是如何呢? 關係裡的自我揭露:需要有你也有我 自我揭露 (self-disclosure ),是幫助別人快速了解自己的良好方法。開誠佈公地把自己的想法、需求以及感受說清楚,讓對方不用妄自揣測,卻又屢屢猜錯,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及衝突,除了避免感情關係越磨越薄之外,多次試誤也會讓人備感挫折,讓人在關係裡失去表達自己想法的膽量,以及溝通能力上的自信。 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