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9的文章

偏見始於無知。了解別人,更要了解自己

「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了解自己的人。」來自印度哲人 克里希那穆提的話,真是如雷灌頂,也是最好的提醒。所以心理學總是不斷地強調一件事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事,那就是「了解自己」。終其一生都要持續地面對、探索及認識自己。 為什麼了解自己,甚至是了解別人這麼不容易呢?我想起了心理學的兩個名詞。比較耳熟能詳的,是「月暈效應」(Halo effect),但這裡想聊的,卻是「尖角效應」(Horns effect)。 我們對於他人的認識,首先都是根據第一眼的印象,接著再從這個印象繼續擴大,以此做為推論的基礎,簡言之,就是以偏概全。 如果公司來了新員工,月暈效應是,當我聽到他是長春藤名校畢業,也就是高材生;那麼我就會推論他是一個聰明、勇敢、負責任及優秀的人,也就是全面擴散的好印象。然而尖角效應卻是,如果他在第一天上班遲到了,明明我跟他素未謀面,也不曾共事過,我卻很有可能推論他就是個不負責、不用心、不夠嚴謹的人。 換言之,一開始有好印象,就會成為別人心中的好人。但如果一開始是壞印象,那麼就會被其他人腦補,也就是自行想像及延伸,加上相關的負面特質,成為一個不可信賴的壞人。 原來我們對於他人的認識及印象,都是如此形成的。更遑論刻板印象的作用,一旦既定印象形成了,往後不容易鬆動及改變。 此外,如果一個人給人的外在形象和印象是,開朗、陽光、樂觀、正向、積極、幽默及討喜,那麼你對他的印象,往往就不會有陰鬱、悲觀、焦慮、沮喪…等被歸類於黑暗面的特質,彷彿這兩大類特質無法並存一般。 可是我們別忘了,太陽與月亮,都存在於同一個宇宙。樂觀與悲觀,正向與負向,積極與消極,也可能同時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 了解自己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擁有許許多多的面向,甚至還有不少是互斥的,而且都在你身上。而當你能夠發現並且接納,你就踏在成長及完整自我的道路上。

面對「真實」的自己,需要學習

很多人都是這樣。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在關係裡求好求全,在多數人的眼中,已然是完美的化身。然而,若是你把外層剝開,把底層翻出來,其實都是外強中乾。我們時常自我勉勵著,嘴裡嚷嚷要做「更好的自己」,告訴自己必須完美,必須堅強。 面對任何人際關係,必須笑靨如花;分分秒秒的工作表現,必須光芒萬丈。然而時至今日,我卻有了不同的體會及覺醒。 所謂「更好的自己」,是不是你對於現在也就是此時此刻的自己,有著不信任及懷疑,也就是在內心深處有著自卑及恐懼? 當你追求著完美,渴望著還要更好,那就代表現在的自己不完美,也就是不夠好。如果你的自我認知是「我不好」或者「我還不夠好」,那麼怎麼可能會喜歡自己?怎麼可能會欣賞自己?甚至是活得安穩自在,不讓焦慮及憂鬱如影隨形? 你只能拼命追趕著目標,不斷向前奔跑,時常上緊發條,還日夜擔心自己速度太慢,整天都活在沒有盡頭的競爭,還有自苛自虐的囚牢。 面對真實的自己很難。因為多數人都是否認、壓抑、合理化地過完這一生。 不否認的前提是,你能「認識」並且「承認」。我很佩服那些中年覺醒的人,甚至中老年覺醒的族群。他們看起來很瀟灑,行徑很瘋狂,但是他們終於面對及接納了真實的自己。 原來你早就渴望在親密關係裡,能夠自由自在地呼吸,不再窒息及委屈,勇敢選擇結束,不再貌合神離;或者不一定要結束關係,但你終於能對伴侶說出真心話,不再讓對方的理所當然,成了得寸進尺。甚至是,在工作上願意換跑道,願意追尋真正想做的事。 說來不知該說心酸,還是應該感到慶幸。很多人都是到了大病一場,從鬼門關前走了一圈回來,才如夢初醒,才驚覺自己從來沒有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過了大半輩子從來不曾認識真實的自己,原來是這個樣子。 否認、壓抑及合理化。當我們真正的感受、內在的需求都不被看見、面對及承認,誰能不憂鬱? 面對真實的自己,不再逃避,那是我們一生都需要的學習。

不負此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明明生日11月才到,現在就想寫感言了(笑) 上午下午必須奔波兩地工作,傍晚則要前往台北愛樂電台錄 音,分秒不差抵達。 《人際剝削》從2019年1月4日出版至今,都快到了年 底,還是受到關注,還是有節目邀請。 一本書的宣傳期竟然可以無限長!更遑論編輯中的簡體字版 ,還有不知何時翻譯完畢的韓國版,也許明年跨出台灣,也 許再久一點的未來。沒有人保證,也沒有人知道,但這份預 期,讓我前進的步伐,即使時有徬徨,時有不安,眼前有許 多未知的挑戰,卻也有躍躍欲試的期待。 此外,出書的第一年就有再三本的邀請(除了我一生感謝, 也是最愛的寶瓶文化之外,還有其他出版社來打聽),也就 是四本的雛形。當然一切都未落定,但已是最好的鼓勵,還 有肯定。 誠如許多朋友及讀者的回饋,妳的文章(人生)很勵志。所 以今天的分享,不是要說我了不起,而是「如果我可以,那 麼人人都可以」。 永遠不要侷限自己,也不要看輕自己。我們都要在時間長河 裡持續努力,但要有耐性。 不負此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日後回顧,都是最好的安排。

真誠一致,你的力量就此展開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用謊言包裝自己。當然,在他們的認知及定義裡,那不是謊言,而是面對現實社會的工具(或武器)。然而,看似高明,實則侷限了自己,甚至是原地打轉,困住了自己。心理治療工作時,最常見的問題除了愛情或婚姻,就是親子關係的案例。 我們很常遇到的就是,在最親近的關係裡,卻把醜話都說盡。就算你不是心理師,但你也會在戲劇或者新聞裡聽到,「你就死在外面好了,不要回來!」、「他就是來討債,我這輩子就算是來還債,來生來世再也不欠。」 把對方當成仇人,或者被對方當成討債的厲鬼,難道是彼此的真心?先是愛恨交織,接著怨恨凌駕了理智,主導了彼此的互動,還有關係的發展變成老死不相往來,就是我們最不想要的結局。 然後在對方的告別式上痛哭流涕,悔恨莫及,聲淚俱下地說當初若不是被你所逼,自己也是不願意。但捫心自問,所謂的不願意,難道當時有人拿槍指著自己,威脅著自己嗎?沒有。 當然,極端的案例是有的,但是不多。真正更多的是,我們內心的恐懼,無謂的自尊作祟(白話文叫做「愛面子」),所以拉不下臉,不願主動融解關係中的寒冰。 如果關係目前無法修復,至少不要持續惡化,雪上加霜。就像減肥一樣,只要沒有繼續胖,其實就已是功德無量。 何謂真誠一致?就是表裡如一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的作者,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在書中提到「言行一致,有助加強心理素質。」換言之,心理素質就是你的真實力量。 你面對生命中的所有考驗時,有能力去處理及因應,內心不會過度緊張、焦慮、恐懼……或各種你自己說不清(不認識)的防衛機制在作祟,否認(嘴裡說出來的,都是反話)、投射(把自己的期待、渴望都說是別人的)、壓抑(表面裝作雲淡風輕,內心在意地要死)。不只是吹皺一池春水,從原本只是個小問題,到了最後則是越演越烈,麻煩到不行。 如果不是心中的遺憾,何須時時緬懷? 如果不是心中的牽絆,怎會時常內心深處興起了波瀾,嘴裡卻說著與我無關? 當你真誠一致,表裡如一,你再也不會力量分散,用來演戲,甚至是用來圓謊。演一齣其實沒什麼觀眾的戲,因為多數人都是更關心自己;絞盡腦汁去建構一個謊言,然後

最好的人際距離,不失禮,更不委屈

什麼會是你心中,最棒的人際關係距離呢?看似人脈很廣, 人見人愛,其實心裡很幹?還是彼此帶著尊重及善意,有來 有往,相處舒服自在,有剛好的分際? 說來好笑,但也心酸。拜科技發達及網路便利所賜,現在要 侵門踏戶變得格外容易。許多人不只是在面對面的人際互動 中受苦,光是透過網路、社交通訊軟體的留言及傳訊,就能 時常遇到無禮的情形。 不說別人,就拿我自己當例子。自從出書以來,私訊更多了 。雖然我會儘量回,但無法儘快回,因為平日都有工作。有 些是讀者,有些則是認識多年但不熟的朋友(發現有間小廟 來告解)。 大部分的讀者及朋友,態度都是禮貌客氣,但這句話的下一 句,就是也有讓我覺得不舒服,也就是不客氣的一小群。怎 麼說呢?問著問著就來問私事,或者一問再問,把這裡當成 如同7-11一般的菩薩專線,問完也沒有謝謝。 秉持著助人的心情,我捨不得看到有人難過及流淚。但是, 人際關係的拿捏,正是自己的責任。所以,我後來慢慢參透 了一句心法,就是:老娘不欠你(男性讀者請替換成老子) 。 很多人都是一樣,你希望維持好形象,擁有好名聲,但卻不 知不覺地允許他人侵門踏戶,犧牲又委屈。 本書作者 金範俊提到兩點,我特別心有戚戚焉(其他方法,還請自行 參閱)。 絕交是必要之惡 。捫心自問,我們對於自己的爸媽和親密伴侶,恐怕都沒這 麼客氣了。面對這些「不夠重要」的人,到底是在委屈求全 什麼勁?所以也難怪,好脾氣都用在這些人身上,回到家就 變成臭臉厲鬼,因為電池用完了,所以對家人沒耐性,甚至 發脾氣。 承認錯誤讓關係更有彈性 。尤其是親子關係,無論父母或子女。我們都是成為「傾聽 對方說話的人」還是「只會一昧地說教的陌生人」呢?所謂 的溝通,不是自顧自地自我主張,這只是說完自己想說的話 ,淪於各說各話。真正地溝通及對話,是傾聽對方的需求, 留意對方的感受,為了你我,能夠折衷。 書中的例子讓我非常感動!能夠寫紙條,透過間接的方法對 孩子表達關心,承認自己犯錯的父親,能有幾個?而這,正 是決定關係可以提早破冰,走向修復及和解;還是繼續惡化 ,等孩子長大了,翅膀終於健全,能展翅高飛了,最後老死 不相往來,這是相當尋常,卻又令人喟嘆的親子關係結局。 不失禮。你合理應對,你進退有據。這是禮貌,也就是分寸 。禮貌沒有分寸,就好像借錢不用借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