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7的文章

為什麼朋友間的八卦,轉述起來特別過癮? 從劈腿曝光看「同性競爭」的潛在動力

自古以來,同性競爭就是無可避免的常態,無論是職場上的戰爭,還是情場上的鬥爭。然而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總覺得女生才會在檯面下較勁,小動作頻頻,但仔細觀察男人私底下的較勁,若是有機會拍個男生版的後宮甄環傳,恐怕精采可期。 記得多年前有一位還不錯的男生朋友,本身是把妹高手,也是慣性劈腿的人,沒想到劈著劈著,居然劈上了某週刊!如果沒記錯的話,恐怕還是當期封面!但是他就如同你我都是一般人,不是政商名流,更不是知名藝人,那到底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當時的「其中」一個女朋友,是外型亮麗的知名國手。想當然爾,我朋友A的感情網絡樹狀圖同時起底:原來他還同時腳踏多條船。你說糗不糗?他熟諳劈腿多年,避險套路自然是熟悉得很。但是千算萬算,沒想到居然劈上版面,再次證明了出來跑遲早要還,夜路走多遲早遇到鬼。 聽到這裡,恐怕只是一則倒楣的故事而已。剛好交往的對象之一是名女人,想要劈腿的人,或許你會想,只要不去交往知名人士,就能避免上述窘境(?)真正有意思的是,我平時並不是會看某週刊的人,湊巧在路上巧遇另一位共同朋友告知,而他還是週刊男主角當時的拜把兄弟哩! 回家後我左思右想,覺得有個環節想不透,為何男人會在背後把自己拜把的糗事大肆宣傳?這與我的印象不同。畢竟他鄉難得遇故知,可以用來聊天的題材如此之多,但是用兄弟的天大糗事來開場?並且說得眉開眼笑,還真著實特別(值得非議)哪! 這時我不禁聯想到社會心理學當中 「去個人化」 (deindividuation)的概念。理論大意是說,當個人處於團體中時,「自我」的意識會喪失,個人的任何行為均成為團體行為的一部分,個人覺得不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不關切行為的結果。 但是更晚近的研究,則是會發現「去個人化」會同時使得一個人的表現,更加具有攻擊性,或是更慷慨大方,也就是 更趨向極端 。然而要留意的是,待在團體當中不一定就會產生去個人化,最重要的是「自我知覺降低」的影響,還有匿名,像是網路上匿名時行為舉止更極端。簡言之, 去個人化之後,對於自身的衝動行為及約束能力就會減弱 ,但是對於立即暗示性,以及目前情緒狀態的敏感性升高,無法監督或是調節自己的行為。此外, 對於他人如何評鑑自己的關切程度降低,理智計畫的能力也會下降。 因為責任分散,人不是我

一個人旅行提醒我人生必須面對的三件事

一個人出國旅行是第幾次了呢?已經算不太清楚。以前身邊總是有一個人,一起探索旅行中的美好與新奇,一起迎接異國文化的初體驗,還有幫忙處理上網設定,以及作為自動導航。 有人一起的時候,有恃無恐的時刻總是會多一些;有人一起的時候,放鬆放空的時刻總是能多一點。然而沒有人一起,只有你一個人的時候呢?有些人把自助旅行想得很浪漫、很瀟灑、很夢幻、很輕鬆;但其實一個人的旅行,沒有人幫你瞻前顧後,舉凡出發前訂購機票安排住宿,處理簽證及換匯,準備行李大小瑣事;到了當地後,如何從機場抵達下榻飯店或民宿,不同的鐵路系統、車種及班次,不同的套票組合,甚至還能搭船,以及接下來往返各景點的乘車路線及轉乘方式,還有各景點的開放及關閉時間,點餐時如何不踩雷也不失禮,購物時如何詢問店員,買得開心買得正確。當然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身在異地要安全優先,留意扒手。因此,一個人的旅行不可能全然放鬆,如入無人之境。那麼一個人的旅行,又能帶來什麼意義與體會呢? 1. 在變動中找到規律 來到台灣遊客相對較少的姬路市。山陽電鐵、阪神電鐵以及 JR 新幹線都是可以搭乘的系統。回程時,臨時起意想去看看「明石海峽大橋」。去的時候搭乘山陽電鐵,回程搭乘 JR ,先是搭急行快車,卻過頭到了神戶,再回頭改搭普通車,終點站卻又是「須磨」。這就像是你從台北搭自強要去桃園,先過頭到了中壢,回頭搭了區間車的終點站卻又是內壢。心中有些慌亂,但過了五分鐘後我開始推想,大眾運輸系統的設計必定符合人性,而且會有共通的邏輯。我回想台北捷運及各家客運轉運的方式,最後我順利地抵達目的地,看到目前世界跨距最長的吊橋—明石海峽大橋。離開舞子公園站,前往關西機場也有一番波折,拖著行李的我,面對複雜無比的路線圖,數度面臨了身邊沒人可以求助的處境。慌亂同時焦慮。但我告訴自己,那就焦慮三分鐘吧!然後開始 爬梳經驗,理出邏輯,找出規律 ,你會知道該往哪裡去。 2. 在陌生中學著熟悉 即使都在亞洲,但是跟台灣仍有不小差異。即使都有漢字,但實際意義和中文終究有些出入。在超市購物,在餐廳點餐,在藥妝店尋找藥品時,面對滿滿的日文字,如何找出真正所需,不包含特定致敏成份。試著開口諮詢藥師,就像在台灣一樣。即使日文能力年久失修,但是簡易句型あります 、ありません ,還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