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啊?妳一向客觀理性,他不知道妳根本不會介意嗎?怎麼會這樣?」Yvonne顯然很吃驚。
「我怎麼知道他怎麼想的?捉摸不定,自以為是風一樣的男子」Ivy打趣地回應了Yvonne。
我輕輕啜了一口咖啡,接著淡淡地作了個小總結:「他不一定是不了解妳,他不了解的,也許是他自己」。我看似在回應Ivy,其實是解釋給Yvonne聽。
以上對話的背景故事是這樣。Ivy跟老公前陣子有了些爭執,老公先是說了一些不得體的話,過些時日才開始道歉賠不是,Ivy雖然不再動怒,但多少感到莫名其妙,心中不是滋味。
這讓我聯想起 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提出的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理論,因為「自我揭露」與「他人回饋」不足,導致雙方溝通無效,這也可以用來理解感情關係中,有關了解自己以及了解對方的思維盲點。
我們總以為伴侶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所以我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伴侶彷彿肚子裡的蛔蟲一樣,能夠感知及理解背後的原因及行為動機。
然而現實狀況是兩個人的相處,意見不同只是開端,後續的溝通及協調,反覆上演著碰壁及鬼擋牆的情形,接著流於背後諸多揣測,還有負向情緒不斷衍生和累積。說來感慨無奈卻又難解,兩個人彷彿生活在平行時空,明明使用著相同的語言,卻怎麼樣都達不成共識!然而奇怪的是,婚前卻可以?於是關係開始如履薄冰,相處時刻戰戰兢兢。
有效溝通的一大前提,就是「意願」。沒有意願的努力,只是流於表面形式;沒有意願的表現,只是做個樣子。如果雙方已經具備了溝通的意願,希望讓日常相處及感情關係變得更好,那麼可行方針又是如何呢?
關係裡的自我揭露:需要有你也有我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是幫助別人快速了解自己的良好方法。開誠佈公地把自己的想法、需求以及感受說清楚,讓對方不用妄自揣測,卻又屢屢猜錯,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及衝突,除了避免感情關係越磨越薄之外,多次試誤也會讓人備感挫折,讓人在關係裡失去表達自己想法的膽量,以及溝通能力上的自信。
關係裡的他人回饋:誰都是缺一不可
透過他人回饋(feedback
solicitation),讓我們更快看見自己在相處時的盲點,那些別人看得一清二楚、一目瞭然但是自己卻看不見、難以覺察的習慣。習慣不一定是萬惡的缺點,它可能是我們日常使用的語助詞、態度及行為方式,在尊重及珍惜對方的前提下,適度調整不僅能讓對方感覺舒服,也能提昇彼此的關係品質。當然,回饋是基於共好,來達成感情關係裡的更好,不能只是單方面的一廂情願,或是要求對方改變,但自己始終不變。
感情關係裡有著溝通不完的問題,所以需要面對問題時,雙方都有想要解決的意願,同時也需要對於彼此的了解、理性思考以及策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