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9的文章

真正的強大,來自於剛柔並濟,適度依賴

依賴議題,無所不在。 在人際關係裡,你是依賴別人的人?還是被人依賴的人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人生在世,不會只有一段關係,我們都處在許多關係裡,自然會有不同的依賴(或被依賴)面貌。甚至,即使是在同一段關係,也會隨著時間變化、面對主題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依賴形式。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Healthy Dependency》,不僅在第一時間打中了我的心,更是直指所有人的關係議題。你是如何依賴別人?又是如何被人依賴?在這個鼓吹自我實現、獨立勇敢的時代氛圍裡,依賴如同軟弱的代名詞,更是明指暗示一個人不負責任的說詞。但是,誰能永遠堅強?誰不需要休息?我們都只能成為無敵鐵金剛,永遠充滿正能量,時時備好上陣的彈藥,不能依賴,必須堅強,沒有一個地方歇息,修復心中的內傷;不能明白說出想要依賴,即使只是休息一下。   有真實的自信,方能處理關係裡的衝突,還有願意面對問題的勇敢。不然,我們寧願逃避到死去那一天;或者甘願當隻鴕鳥,不願意讓對方知道,也不要讓對方看見,原來自己的內心,希望你能靠近和了解,還有讓自己能卸下心防,適度依賴。 「依賴」兩個字,需要重新定義,更需要從「心」認識 。   如果依賴就是無能的標籤,就是不成熟的彰顯,那麼,沒有人敢承認,也沒有人敢自我揭露,因為我們在關係裡,都很脆弱。    我們都希望在伴侶面前,獨一無二,十分完美。 我們都希望在兒女面前,堅強果斷,願意跟隨。 我們都希望在朋友面前,聰明可靠,值得信任。   必須完美,其實是強大的反面。因為一丁點瑕疵,就足以粉碎完美的表面。所以,我們能不能看見與承認自己被人過度依賴的極限,以及自己在有些時刻,也需要依賴別人? 依賴,來自於信賴 。   抽絲剝繭來看「依賴」兩個字,其實它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那就是對於這份關係的信賴。你可以試著想想看,我們不會隨隨便便去依賴陌生人,不只是因為我們臉皮薄,生性害羞,而是對方不一定可靠。跟他傾訴心事,結果他是大嘴巴;請託他幫忙重要的事,結果不找他還好,找了他反而搞砸。   所以,能夠依賴的關係,其實是有「信任」作為核心。因為信任,讓這份關係多麼珍貴,要用正確的方式珍惜。而不是放任過度依賴,成為侵蝕關係,進而讓它變質的種子

不當永遠的受害者。負責,就是拿回主導權的開始

一個長期抱怨的人,應該讓人人很想逃離,避之惟恐不及吧?我相信多數人都同意。那麼,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呢?總是抱怨著相同的人,記恨著相同的事;即使事過境遷,甚至人事已非,抱怨的人事物卻彷彿永遠定格,如同持續發生。 那麼不能抱怨嗎?當然可以。我們不是神,遇到惡劣的人或糟糕的事,每個人都會有想要抒發心聲、排解情緒的需求,而我們可以做的,是減少抱怨的頻率及強度,甚至在述說的過程中,慢慢地能夠用不一樣的觀點解讀,用全新的角度去詮釋讓自己受傷,讓自己不愉快的同一段經歷。 持續抱怨, 就會從失之毫釐, 變成差之千里 抱怨會讓人的心情獲得暫時緩解,很爽!但若只有抱怨,無助於解決問題,改變困境(如果抱怨後,沒有相應的內省及改變措施) 人際關係裡,沒有永遠的受害者。除非嗷嗷待哺,除非被人囚禁,不然你肯定有一個選項,那就是「離開」。 問題就在於,多數人都不願意面對,還有承擔離開後的未知及風險,即便最低風險,其實就只是鄰居的眼光,或者遠親的關切。為什麼是「最低風險」呢?因為你生命裡真正重要的人,你真正需要重視及傾聽他們意見的人,也會是設身處地為你著想、關心你、希望你能過得好的人。 有些人說出傷人的話,只是不曾經過大腦的好奇;有些人總愛指點說教,說妳這樣不對,你那樣不是,其實是因為他們自己的人生,長期處於笑不出來的狀態(發自內心的輕鬆愉悅,而非表淺的應對及演戲),你的人生剛好讓他們轉移注意力,不用面對他們自己的課題。 在人生的每一段關係裡,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以及加害者。可能是因為自己太軟弱,也可能是對方太過分,反之亦然。但無論熟因熟果,重點是不讓劣質關係的惡性循環,反覆上演,成為永遠。所以你能做的,就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不要輕言放棄,每一段關係都可以嘗試修復。但是機會要給幾次?底線的位置在哪裡?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了。機會給了太多,就是縱容;底線一退再退,就是「 對自己的不尊重 」。 心理工作十多年下來,看到很多人的困頓,但也看見許多人的成長。那些不再抱怨、停止抱怨的人,後來都升級了他們的人生。 那些在親密關係裡受挫的人,後來遇見了能尊重他、珍惜她的下一個長期關係的伴侶,無論未來還要不要進入婚姻。 願意負責,你就會長出相

單身,就是修煉自處的黃金時刻

無獨有偶,不約而同。這兩週剛好有讀者及朋友問我,單身一段時間的她們,儘管工作充實,同儕及家人關係也不錯,但總有孤單的時候,很渴望談戀愛,要怎麼度過呢?而我又是怎麼做呢? 說來有趣,但也汗顏。這個問題你們問對人了,但也可能問錯人。 怎麼說呢?因為從小到大,我就是很能自得其樂的人。閱讀、旅行、電影、音樂、繪畫這些一個人就能享受及完成的事,就是我的生活主軸,也是我會主動開發的領域。當然,我也會有孤單的時候,但是不多。想要談戀愛,或者談戀愛了,只因為遇到了喜歡的人,想要在一起的人,跟孤單並沒有顯著相關。說出來也不怕大家笑,從古至今的每一段戀愛,我都是被黏得比較多,沒有例外。所以,單身時光我很享受。尤其我深刻同意「單身,就是修煉自處的黃金時刻。」 渴望戀愛,想要進入一段關係,如果是因為空虛寂寞,無聊難耐,所以巴望著快點出現一個人,那往往很容易遇到上輩子的冤親,這輩子的債主。為什麼呢?因為你為了求快,就會過分修飾及改變自己,成為壓根就不是你的人,然後吸引到喜歡這個假象的人。此外,也是為了求快,你就會輕忽還有無視彼此不適合的地方,比如說他根本是有婦之夫,或者她其實羅敷有夫,總之,小三及小王的開端,有一部份也是這樣來。 簡言之, 把對方的一切理想化,把關係的問題合理化 。 妳帶著自己的功課,他帶著自己的課題,一個是鬼遮左眼,另一個是鬼遮右眼,然後一見鍾情好浪漫,電光火石就開始。過了一段時間 ( 所謂的熱戀期 ) 後,你就會發現,怎麼落差這麼大?怎麼問題這麼多? 生活是不無聊了,但卻多了很多麻煩。以為有了伴,就有人來關心、理解及陪伴自己,殊不知是你費盡心思理解他,還有容忍的開始。因為你難得進入一段關係,你就會更想要維繫關係,哪怕這段關係裡,警示燈早已不斷響起。 再來回答第二題。「渴望戀愛的心情,真能用工作、學習及休閒興趣填滿嗎?」我的答案是,「性質不同,當然不能取代及覆蓋。」對我來說,我看著自己擁有的已經很多。即使高度近視九百度,但只要帶上眼鏡還是能看得清楚;即使工作、寫作及演講邀約忙碌不已,但我感謝這些機會,讓我能夠完成志業,工作謀生同時又能助人,這是我心中有價值,也是最有意義的事。 單身時光對我來說,不僅是修煉自處的黃金時刻,更是

解開妳的文化裹腳布:哪有那麼多「應該」

我時常想,當然也是感慨。一個能夠快樂自在,活出獨一無二、真實自我的人,多半都是透徹明白,清楚自己生命中的應該,還有不應該。也就是說,哪些其實是別人加諸的,你卻完全內化的;而哪些是你心悅誠服,經過思考而出於自由意志,想要達成及遵守的。 也許你很難想像,多數人都不是出於自由意志而活,尤其是女人。想必你會大吃一驚,怎麼可能沒有?因為我們都是不知不覺地,活在社會文化的價值觀,身旁他人七嘴八舌的「應該」裡頭。 每一個妳「應該」,我都耳熟能詳,感同身受。因為每一個我都聽過,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即便是現在,也會有人對我說,妳「應該」如何如何,妳不應該如何如何。 每一個「應該」的底層意涵 妳必須 # 取悅男人 # 討人喜歡 妳不能太強,不然會是男人的麻煩。 妳不能太弱,不然會是男人的負擔。 為什麼都是別人說了算? 「女孩子就應該皮膚白,瘦瘦的,這才討人喜歡。」這就奇怪了。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生出來都是獨一無二,又不是同一個工廠製造出來的複製品。那麼健康又美麗的天生小麥机,身型豐腴,又是哪裡惹到你? 「女生就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的動作與姿態,旁人哪有資格說三道四? 「身為女人,應該要生小孩啊!妳不生怎麼對得起人家。不生小孩的女人就是不完整。」真有意思!我的子宮住在我的身體裡,為什麼要生不生,卻是由別人決定?更何況生兒育女,分明就是牽一髮動全身,是需要「尊重生命」的大事。 身為女人就要順從與遵守的「應該」,族繁不及備載。 朋友還有讀者們,時常都會好奇也會問我,妳怎麼有辦法,去思考這麼多呢?我說,這些話從小聽到大,我除了熟到可以倒背如流,更是無數堵爛在心中。所以高中時期,就去找西蒙波娃的書來看(當然看不看得懂,是另外一回事)因為我覺得好氣又好笑,身上有沒有多了一塊肉,竟然就可以決定我這一生會如何被對待,還有我幾十年的人生角色,未免也太荒謬。 不要成為壓迫自己的幫兇 。最有力量也是最可怕的,就是我們自己把「別人」的應該,不假思索地徹底內化,然後無意識地自動執行。對自己耳提面命,要白要瘦;對自己無限上綱地要求,要成為好女兒、好媳婦、好太太、好媽媽、甚至是好婆婆。

提升助人效益,必須優化,跨界學習

進修課程有許多,為什麼我會來上這堂課呢?一進教室,看到左側牆上貼著春聯,其中一句讓我會心一笑,那就是「教學無聊如同坐牢」。我立刻浮現了下聯「治療無效不如睡覺」。 我是臨床心理師,也是作家。今年《人際剝削》出版後,意外地獲得關注,媒體節目及演講邀請不斷,因此有了很多面對大眾的機會,有了更多發揮影響力,能夠幫助更多人的機會。 所以我萬分珍惜,由衷感恩。 也因此,其中一項自我期許,就是要提升演講效益。如何讓演講不無聊,如何讓台下的聽眾都能帶著感動及收穫,回家之後能落實到他們的人際關係及生活,進而過好這一生。這個目標,就成了接下來的自我要求。因為我看似外向,實則內向,這是需要突破的心魔。 教學要出現學習效果,心理治療要出現治療成效,都是一條漫漫長路。 教學之於老師和學生,心理治療之於心理師和個案,都是雙方一起打造改變及成長的任務。 所以,無論是心理治療還是演講,都需要持續學習,優化自己的專用知識,還有身上隨時可用的即戰工具。 帶遊戲難不難?當然是非常難。別說台下學員會有的包袱,身為心理師也是講者的我,包袱更是重得不得了,而且百百款。 所以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如何突破學員偶像包袱的這一段。外在技法就是由小到大,由容易到困難;而內在心法,就是講師願意說真話,還有同理心的對待。 說真話 ,就是講師的真誠,拿出來。 同理心 ,就是學員的心聲,你明白。 觀察力是學習力之母;洞察力是進化力之父 。 心理治療很重視觀察,尤其是非語言的行為,而這正是學習的關鍵。要從最初的參觀、參加還有多數人所抵達的天花板,也就是「參與」,到最後的「參悟」,我想,那其中所需要的,就是洞察力,而這正是一個人能夠真正進化、學習大躍進的核心。 我珍惜時間,所以從不浪費別人和自己的時間。 提升演講效果及助人效益,是自我要求,更是我的一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