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憂鬱,無一例外。差別只在於,程度嚴重或輕微,嚴重到成了重度憂鬱症,或是相對輕微的憂鬱情緒。更常見的是,許多人都不願說出口,讓身邊的人知道他受困於憂鬱,或者是他對於自己的憂鬱情緒毫無所悉。
為什麼呢?因為憂鬱症被歸類於一種疾病,而人類最害怕的其中一件事,就是被貼上「病人」的標籤,尤其這張標籤的背後,還帶著許多莫須有的聯想:抗壓性低、草莓族、沒能力。然而我更欣賞這本書的定義:將憂鬱視為對「生活方式」的反應。因為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及難題,而憂鬱情緒就是當我們受到挫折、面臨困頓時的可能反應。
它在提醒你生命該轉彎了,該緩緩前進的速度,甚至該停下不斷疾行的腳步,因為你更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衝刺。你不用懸梁刺骨,勉強自己精進再精進,你不用背負別人的期待,那些不合理的期許,逼迫自己高分、完美才是生命的價值。
書中提到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話:「能在病態社會裡游刃有餘者,是真的健康嗎?」宛如暮鼓晨鐘,卻是最好的提醒。在高速運轉及變化的社會、價值觀狹隘的氛圍裡,能夠生理、心理毫無反應,除了機器撐得住(但其實機器久了也會故障,保固也有年限),看似游刃有餘的人,多半是偽裝出來的表象,用來虛張聲勢而已。
藥物不是治療憂鬱症、處理憂鬱情緒的唯一方法。這本書介紹了許多好方法,在此分享兩則。
改變環境,周遭不再有觸發憂鬱想法的人事物
許多人會說,改變環境很難。你可以試想,從小到大的搬家經驗,甚至是到外地甚至是遠赴異國求學及工作。說起來很妙,很多時候改變環境,心境就不知不覺變化了,原本困住你,甚至讓人巴不得去死的事,莫名其妙就海闊天空、豁然開朗了
為什麼呢?因為舊環境當中,會引發你憂鬱、痛苦的人事物,不會在新環境出現了。工作壓力太大,實在負荷不了,抗鬱劑背地裡吞了一大把,你可以轉職,或者留職停薪。因為「小命」比較重要,因為好好地活下來,比打腫臉充胖子來得好。
花時間與喜愛的人相處,質重於量的人際關係
許多受人際剝削所苦的人,有沒有認真想過一件事,還有徹底執行呢?那就是你的生命中只留下對的人,而所謂對的人就是尊重你、珍惜你及善待你的人。
會用語言挖苦你、會用行為侵犯你的人,留著這麼多,是能兌換獎品嗎?只會換來得寸進尺的對待,委曲求全的關係,當然還有無形的副產品,那就是持續累積的焦慮及憂鬱。
我們都值得過好這一生,告別憂鬱,不再壓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