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9的文章

人生就是你最偉大的事業

說到創業,很多人的第一直覺就是與我無關,並且感到興趣 缺缺。以前,我也是這樣的人。但我現在的體會是,人生就 是你最偉大的事業。為什麼呢?一句話就能回答完畢。難道 你的人生只有工作嗎?不是。 能夠帶來快樂與滿足、心酸及痛苦的,同時涵蓋了更多的層 面,包含健康、愛情、友情、家庭及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 而這些就是拼圖,構成了你的人生。是吧! 我很喜歡本書作者 坂本憲彥的兩段話,「發揮強項是社會貢獻,克服弱點是自 我滿足」,還有「創業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如果你仔細品味,用心體會,你會發現這兩段話,完全可以 應用在人生,而不僅限定在創業 (工作)。 因為這些體會,我從三年前就出現。 以下分享我的體會。 從無到有 開公司從無到有,人生不也如此?是持續累積,也是從零開 始的過程。人際關係就是最好範例。剛出生的時候,一個朋 友都沒有,但是朋友會越認識越多,益友損友都是,好的朋 友亦師亦友,甚至是你生命中的貴人。 屢敗屢戰 我們都吃過很多鱉,開公司如此,人生亦然。我們會在遭逢 挫敗時,就束手投降,宣告被打敗嗎?不會。在低潮過後, 我們會繼續奮鬥,繼續拚搏。 你不會考過一次不及格,就覺得人生毀了。那麼你也不需要 一次遇人不淑,就覺得全世界的男人或女人都是爛貨,再也 不相信人,一遭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必要時砍掉重練 公司營運不善,多半苟延殘喘,人生亦然。如同人是由習慣 構成的,你有好習慣,也有壞習慣。如果你有決心及勇氣砍 掉重練,請揚棄壞習慣(不該碰的不要碰),建立好習慣( 有益身心健康的習慣,現在就開始納入生活中),你會發現 你的進步,將會快很多。 最精華的後記,請大家自行閱讀,你的收穫將會更多。 秉持創業的精神,應用在你的人生。你就會擁有人生的主導 權。

拿掉侷限性的信念,你的進步將不可思議

時常有讀者及朋友問我,要如何大量閱讀、高速寫書,還有走過婚變的低潮時期。一路走來,我也遇過、聽過及接收到許多質疑、甚至是批評的聲音。甫離婚,朋友說妳好狠心,但朋友並不瞭解完整的內情;寫書的時候,也會有人說,怎麼有可能一個月寫出一本書呢?都是質疑。 不明究理的批評,讓人傷心:總有人質疑,讓你對於自己益發無法相信。 向高手學習,向強者取經 寫出一本書需要多少時間呢?有人說一年,也有人說兩年,這是我聽過的版本。然而我一想到,第二本書可以幫助很多人,就希望自己能夠寫得快一點。 這時我想到了,才女中的才女:李欣頻。她曾經閉關七天,寫出一本書。但我沒得閉關,平時要工作,還要拋頭露面演講,那麼一個月有可能嗎?試試看吧!建立目標又不犯法。 所以每天要求自己至少兩千字,狀況好就五千。沒想到寫著寫著,三個禮拜就七萬多字,幾乎要完成。 下班後不累嗎?當然累。可是你有強大的信念,就是助人,還有拿掉侷限性的信念,我做不到、這不可能。 奇蹟就發生了。 其實 世界上最常唱衰你的,是自己,不是別人。因為你相信他們的批評,內化這些質疑,然後用過去的模式運作,長年停留在原地 。 祝福大家。 不再自我侷限 。

學習面對失敗,你會越活越精彩

昨天看了電影《萬萬想不到》,想聊的不是電影,而是當中有段台詞,於我心有戚戚焉,深有共鳴。那就是「學習面對失敗,比成功重要得多。」所以今天想談的,就是「失敗」這回事。 人生長遠來看,其實並不存在失敗。為什麼呢?因為失敗的定義,是由誰說了算?是你身邊的人?父親母親?親戚鄰里?同學、同事及朋友?還是你以為是你自己,但其實是你所內化的社會文化及價值觀?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被環境所左右,別人說他好,他才覺得自己好;別人說她醜,她就覺得自己該整容。結果換個國家或文化,一個瞬間豁然開朗。誰說進入大企業才是有前途?誰說皮膚白、身材纖瘦才是美?說來很荒謬,然而這就是許多人痛苦的根源,許多人所經歷的人生。他們活在設定的失敗裡面,百般辛苦,反覆糾結。 試想,如果你從眼前的、暫時的「失敗」學到、改變以及成長了,那麼失敗還是失敗嗎?不會。它會是你生命中最寶貴的經驗,讓你一再蛻變,成為意想不到的人。 落榜、分手、失業、離婚、無數的意外....常讓人感到痛苦、尷尬及難堪,所以讓人想不開。如果你還記得前段時間,金鐘獎頒獎典禮最精彩也最讓人感動不已的片段,來自獲頒終身成就獎的張小燕女士。 事業上的成就,無須我多加著墨,相信所有人都有目共睹,透過螢光幕和回顧自己的成長歲月,我就是看著《超級星期天》長大的,相信你我都能心領神會。我想談的,是張小燕女士的第二段婚姻,她與彭國華先生的感情如此鶼鰈情深。 有誰記得她的第一段婚姻嗎?不多,甚至沒有。你會認為張小燕女士的感情失敗嗎?不會。你會深受感動,那份真情至性的愛,直到現在還是令旁人敬佩,也令當事者緬懷。 那麼你怎麼會覺得自己目前經驗的情感挫折、分手或離婚等同於失敗呢?顯然,那就是活得還不夠久,等到你走過谷底之後就會覺得,前面的低潮是用來休息的,不是用來徹底擊垮你的;前面的挫折是要你轉彎,未來會有更好的安排,生命的意義需要時間淬煉,生命的精采也需要用智慧和耐心等待。 我一直很欣賞老子所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意思是,福與禍相互依存,好事及壞事也可以相互轉化。行文至此,你還覺得失敗就是失敗嗎?它是一份包裝醜陋的禮物,但也是讓

快樂的十五個習慣

難怪多數時間,我都很快樂。除了第八點,其他都吻合。分享給大家。 習慣1:心中永保愛的習慣。 習慣2:抱持一切都會變好的正面想法。 習慣3:挑戰新事物。 習慣4:鍛鍊自己的專注力。 習慣5:向心目中的偶像學習。 習慣6:感受他人的心情。 習慣7:珍惜有緣相逢的所有人事物。 習慣8:吃飯不超過八分飽。 習慣9:對於飲食不要過於神經質。 習慣10:能走路就走路。 習慣11:與更多同好享受運動時光。 習慣12:發現更多樂趣。 習慣13:調節壓力。 習慣14:反求諸己(責任在我)。 習慣15:不要盲目遷就於習慣。

但求善終,因為善始

昨晚台大演講,有位聽眾問了一個非常棒的問題,基本上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一小時,那就是「離婚之後怎麼做回朋友?」 我必須說,每一段婚姻的過程及細節,離婚主因及始末無法相提並論,各有各的不容易。 有些人離婚官司纏鬥數年,別說當回朋友,沒有提槍相見已是客氣。 對我來說, 但求善終,因為善始 。 我時常感念前人的好,而不是聚焦離婚的原因。而確實,多數時間他真的很好,不然當初怎麼會開始? 無須勉強,時間會告訴你。 和解之前,先照顧好自己。

適度依賴,成為完整的自己

在親密關係裡,因為對方相當依賴,讓你感到過度窒息;又或者對方非常疏離,讓你覺得難以靠近,是許多人在關係裡都會經驗到的痛苦,也是生命的課題。 經營親密關係的過程中,時常遇到需要溝通及調整的部分。然而多數人所期待的,都是對方的改變,而不是著眼於自己的作為。這時候,想必很多人會大惑不解,甚至想要辯駁。 「我不是來上課嗎?」 「我不是來學溝通嗎?」 「我就是因為太在乎他,才會擔憂。」 可是親愛的,你所期待的,跟對方的期待真的是一樣的嗎?舒服自在的親密關係裡,會有剛剛好地輕鬆,而不是握緊緊地掌控。 一直想要溝通,一直強調溝通,給予對方的感覺就是「命令」或「要求」。因為這個溝通結果,必須是你所預期的,而不是他想要的。 所有的情緒化反應,都是在掩飾心中的無力感 。對於親密關係的無力,對於伴侶依舊故我、無動於衷的無力,所以讓你急忙著要處理、迫切著要拉近距離,只想快點把內心的焦慮和恐懼傾倒在關係裡,讓人更想逃避,而自己也是處處碰壁。 關係裡的智慧和勇敢,是先看見自己的功課。 你可以創造彈性的空間,減少硬碰硬的次數還有機會,進而磨損彼此的關係。 但是也別忘了, 人格有其主動性 。你改變不了他,正如同他也改變不了你。 改變從來都是由自己開始。 看見自己的課題,學習面對及處理。至於對方的課題呢?如果他願意打開自己,讓你陪伴同行,恭喜你們,關係會益發美麗,永結同心。 如果不呢?你該尊重自己的生命,那才是對自己的愛惜。

告別憂鬱,不再壓抑。過好這一生,現在就開始

每個人都會憂鬱,無一例外。差別只在於,程度嚴重或輕微,嚴重到成了重度憂鬱症,或是相對輕微的憂鬱情緒。更常見的是,許多人都不願說出口,讓身邊的人知道他受困於憂鬱,或者是他對於自己的憂鬱情緒毫無所悉。 為什麼呢?因為憂鬱症被歸類於一種疾病,而人類最害怕的其中一件事,就是被貼上「病人」的標籤,尤其這張標籤的背後,還帶著許多莫須有的聯想:抗壓性低、草莓族、沒能力。然而我更欣賞這本書的定義:將憂鬱視為對「生活方式」的反應。因為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及難題,而憂鬱情緒就是當我們受到挫折、面臨困頓時的可能反應。 它在提醒你生命該轉彎了,該緩緩前進的速度,甚至該停下不斷疾行的腳步,因為你更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衝刺。你不用懸梁刺骨,勉強自己精進再精進,你不用背負別人的期待,那些不合理的期許,逼迫自己高分、完美才是生命的價值。 書中提到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話:「能在病態社會裡游刃有餘者,是真的健康嗎?」宛如暮鼓晨鐘,卻是最好的提醒。在高速運轉及變化的社會、價值觀狹隘的氛圍裡,能夠生理、心理毫無反應,除了機器撐得住(但其實機器久了也會故障,保固也有年限),看似游刃有餘的人,多半是偽裝出來的表象,用來虛張聲勢而已。 藥物不是治療憂鬱症、處理憂鬱情緒的唯一方法。這本書介紹了許多好方法,在此分享兩則。 改變環境, 周遭不再有觸發憂鬱想法的人事物 許多人會說,改變環境很難。你可以試想,從小到大的搬家經驗,甚至是到外地甚至是遠赴異國求學及工作。說起來很妙,很多時候改變環境,心境就不知不覺變化了,原本困住你,甚至讓人巴不得去死的事,莫名其妙就海闊天空、豁然開朗了 為什麼呢?因為舊環境當中,會引發你憂鬱、痛苦的人事物,不會在新環境出現了。工作壓力太大,實在負荷不了,抗鬱劑背地裡吞了一大把,你可以轉職,或者留職停薪。因為「小命」比較重要,因為好好地活下來,比打腫臉充胖子來得好。 花時間與喜愛的人相處, 質重於量的人際關係 許多受人際剝削所苦的人,有沒有認真想過一件事,還有徹底執行呢?那就是你的生命中只留下對的人,而所謂對的人就是尊重你、珍惜你及善待你的人。 會用語言挖苦你、會用行為侵犯你的人,留著這麼多,是能兌換獎品嗎?只會換來得寸進尺的對待,委

老而不衰,退不退休,都能活得精彩

我們都聽過一個段子。「中國人怕鬼,西洋人怕鬼,全世界的人都怕鬼。」但是明明沒有多少人,真正見過鬼。但有一件事,也許你還沒經歷到,但遲早會經歷到,那就是「老」。 問題從來都不是老,因為小孩會成為少年,少年會成為青年,青年會進入中年,中年會進入老年。說穿了,這些身為人必然經歷的過程,也都是成長階段的一部份。 所以,老從來沒有不好。問題在於,許多人相信,年老就是衰敗的開始。那是負向的自我暗示。如果你願意環顧四周,或者去書店裡頭走一走,瞧一瞧,你會發現許多中年活得精采,老年活得痛快的人生典範。 四年多前我讀過一本書,由田臨斌、施昇輝、王健宇共同撰寫的《三大叔樂活退休術:如何及早打造黃金人生下半場》。這本書分成三個部分,說明樂活、理財及健康的必要及重要性。 而我最關心的,就是如何「過生活」。作者田臨斌提到,當他剛退休的時候,有好長一段時間每天醒來不知道要做什麼,那段時間反而是難受的。完全不像多數人所想像的,退休等於進入天堂,不用工作就能過得快活。 當你不知道人生到底要幹什麼,不知道每天醒來有什麼期待,有哪些事可以做,基本上你會比較接近空虛、無聊、焦躁甚至是憂鬱的那一端。為什麼呢?因為憂鬱的一項特徵,就是對於未來失去了希望感。 年輕的時候,可以追求外在的事物,追逐著成績、名次、地位及掌聲,甚至是外貌無懈可擊,男人要帥氣,女人要美麗。 然而這樣的人生模式遲早都會遇到一個重大的缺口,那就是夜深人靜、驀然回首時,突然自問起「我所為何來?」、「我到底想要什麼?」、「眼前的一切,真的都是我想要的嗎?」 因為人不是一台機器,只要同一個模組,就能運轉一輩子。無聊無趣的人生還不打緊,重點是慢慢地你會發現,怎麼自己白白活了一輩子,然後開始感到不甘心。這也是中年危機的一部份原因。 怎麼辦呢?很困難,也很簡單。用你的一生找到生命的意義,用你的平時持續開發更多的興趣,然後挑重點項目深耕下去。老而不衰,退不退休,都能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