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完成了一場超大型演講,要面對的是台下五百名大學新鮮人。演講結束後,幾位學生過來問我一些問題。看著他們清秀稚氣的臉龐,我覺得很欣慰。因為有人提問,代表他們有好奇心,他們有求知慾,當然,這也代表了我剛才的演講,有人專心聆聽,並且相信我,能幫助他們解決心中的困惑,回答這些問題。
回答問題後,我也回想了整場演講,與其說是在談情緒管理,真正貫穿全場的核心,是「成長心態」這回事!
我們都知道許多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段話我們耳熟能詳,聽到都快爛了,自然也是心有戚戚焉許久。但是然後呢?持續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去年的今天,明年的今日,想必應該都相同!
可是,我們的內心都盼望著能夠過好這一生。我們都希望,不走前人走過的冤枉路,不會再犯相同的過錯,不讓未來的自己活在悔恨中。所以,我們都必須成長。而想要成長,持續成長,就必須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 卡洛·德韋克(Carol S. Dweck)教授所提出。成長心態是指,想要發揮一個人的潛力,無法速成,沒有捷徑,唯有以身試法,親自挑戰。
人與人的關鍵差別就在這裡
人的一生中,永遠都有層出不窮的考驗與挑戰,挫折與困境,無論是為情、為財,還是為了健康甚至瀕臨生死,都是。遭逢挫折、困境及面對挑戰時,人的反應大抵會出現兩種風格與類型。
第一類的人,會持續否定自己,相信自己絕對辦不到,堅信自己肯定沒能力;然而,另外一群人卻已經捲起衣袖,不斷地用身體力行,來檢驗及肯定自己。因為,在摸索、嘗試及努力的過程中,第二類的人剛開始不免撞得滿頭是包,處處碰壁甚至短時間內看不到成績,也會興起以下念頭:好想要放棄。但是,正因為身體力行,實際嘗試了,才會深刻體認到自己「真正」缺少的是什麼,所以趕緊去補足,抓緊時間去學習;才知道自己「其實」擁有些什麼,雖然家人不支持我,但是朋友會給我支持;雖然我的創意差,想像力貧乏,但是耐性與毅力卻比我原本以為的優異!
是的。只要我們一朝不嘗試,一夕不踏進去,我們就會活在「侷限自我」的想像世界裡。這樣的想像,真實到我們無法洞悉與辨識,接著就稀哩呼嚕地過了一輩子。
因為,同樣的時間,否定自己的「想像」過程中會消磨自己;挑戰自己的「實踐」過程中卻會積累自己,無論是成功的正向經驗,還是失敗的負向回饋,那都是可以用來幫助自己,盤點現有能力與當下條件,用來修正、調整及優化下一步的最好憑藉。還有,這些過程都在累積,能夠用來肯定自己的具體「事實」,也更能印證成長心態所強調的,你擁有潛能,還有「你可以影響自己的人生」。
無獨有偶,演講完隔天,我一早搭乘高鐵趕回台北工作。上午有位個案告訴我,「不可能。我都已經五十六歲了,怎麼可能?」令他困擾的,是如何跟女友談分手,因為他覺得跟女友的經濟實力有著明顯落差,將來若是結婚,要共組家庭一起過生活,他的負擔會變得太大。然而,當我傾聽及抽絲剝繭後,發現他其實從來沒有跟女友提出及討論過,而這些困擾及煩惱,就在他的想像裡,持續長大與茁壯,夜不成眠,持續煩憂。
解決方法
只練心法,並不足以。我們讀過許多書,我們上了很多課。關於道理,關於知識,關於心法,我們腦袋中都不比別人少,甚至在只出一張嘴的狀況下,我們都可以滾瓜爛熟,倒背如流。所以差別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們都沒有做。都只是停留在空想,或者長期持續否定自己、侷限及唱衰自己的狀態中。
唯有「實踐出真知」。為什麼做很重要?因為只有親自執行,親身實踐看看了,才會出現具體、明確、清楚的回饋與結果,而這些確實的效果,才會驗證及支持我們心中的想法。以前的人總是說「轉念」,但我們會發現多半無效,問題依舊。很多時候,其實是先行動了,透過外顯行為的結果作為回饋,才會真正帶動內在的改變。
多數的人都是抱持著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覺得自己的能力、天賦及才華就是如此,所以人生推想下來就是大致底定。有些時候,我也是如此。面對挑戰時,先拒絕再說;面對挫折時,能逃最好,走為上策。
可是,當我接下了挑戰,就像這場大型演講,當我不再逃避時,我把上場前的時間,用來準備及完善自己。無論是演講的內容,演講過程中的設計、如何走位甚至是穿著,我透過大量閱讀,還有回想演說方面的前輩與高手,他們都是如何去呈現及表達,然後我做筆記,盤點與檢視自己的弱項,試著一步一步地補起來。雖然距離完美還很遙遠,但是我完成了,而這一次的完成,就成為了具體、明確並且清楚的結果,作為我內心信念的支撐與回饋。當然,也帶動了我內在的改變,原來你做得到,原來你可以!所以,如果我也可以,每個人也一定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