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在關係裡過分退讓或包容的人,永遠得不到感謝















「跟你講了這麼多次,這麼點簡單的家事都做不好,你真是沒用!還是不是個男人?」
「井底之蛙!妳就是沒見過世面、沒見識,我跟妳之間真是無話可說!」
以上的對話,裡面的用字遣詞多熟悉!不只是在電視劇裡看過,更是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頻頻上演。那些來到心理諮商室求助的個案,已婚或交往中的朋友都時常提及,與親密伴侶之間的對話,不時出現這樣的內容,乍聽之下是刁難,長期下來是折磨。

那些負向婚姻狀況指標,怎樣在我們關係中作用?
美國長年從事婚姻關係研究的約翰‧葛特曼博士(John Gottman)曾經提出「婚姻末日四騎士」(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用來預測負向婚姻狀況的指標,裡面包含了批評(criticism)、防衛(defensiveness)、鄙夷(contempt)、沉默不回應(stonewalling)。當關係裡出現這樣的態度與行為,就會逐漸破壞關係的品質,所以也是用來預測婚姻關係是否能夠幸福的指標。

雖然它主要應用在伴侶關係,但其實只要我們用心思考,捫心自問,以上四種態度及行為,足以破壞任何關係,包括職場、朋友及親子關係,絕對不止婚姻關係。後期則是新增了第五項指標:挑釁(belligerence)

我們可以試著回想,批評、防衛、鄙夷、沉默及挑釁,這五種態度及行為出現在我們的人際關係及互動裡,會是怎樣的情形?以及隨之湧現什麼樣的感受?

畫面會是沒有盡頭的幽暗深淵,走在一條長廊,沒有任何光線,伸手不見五指。似乎有蝙蝠飛過,刮過你的臉頰,感覺會痛;不知道從哪裡竄出來一群毒蜂,對著你的皮膚狠狠叮咬,感覺難受。遇到不愉快、不客氣地對待時,我們通常會先選擇等待,以為它不會是常態;接著是壓抑及忍耐,然後益發感覺到痛苦不堪,最後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萬般無奈。

相處的每分每秒彷彿草木皆兵,如坐針氈,總是在倒數計時。所以你會很常會聽到,有些同事下班後不想回家,總是拖延著,非必要性的自願加班,或者在外面跟朋友小酌幾杯,相談甚歡,美其名是聚餐,實質上卻是逃難。尋找各式各樣的理由,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遠離另外一個人,而這個人,是最親近,卻也是最想遠離的家人。甚至有些時候,當對方的前腳才剛踏出門,可能只是出門買包洋芋片,或者去剪個頭髮,你的內心響起了陣陣歡呼,總算感到輕鬆了些。就像是一隻總算盼到貓咪出門的小老鼠,可笑又可憐,膽怯又卑微。

依據演化論,你的體貼或退讓只會讓你走到地獄入口
關係裡這樣折磨、凌遲、錯待另一個人是很常見的,因為人往往都「不夠」自覺。而且互動模式一旦建立,通常很難改變,更遑論逆轉勝!即使往後只是想要微調修正,都不太容易,甚至是不可能。

如果改變很容易,就不會有這麼多人想要逃;如果負向行為這麼容易調整,就不會有這麼多人在不同地點,相同時間都感到苦惱。

人類是慣性很強的動物,可能是為了演化及適應而存在的生心理機制。如果每天都在調整,每天都在改變,注意力的焦點就得時時變動,無法省力運作,也就會相當耗能。加上華人社會的集體主義傾向,為了所謂的「和諧」,保守的態度及思維,人生差不多就好,多半得過且過,不敢嘗試改變的舉動。然而真正的和諧,不是建立在壓抑、隱忍及委屈的關係中。在互動模式裡若出現上述指標,即使再輕微,都不能等閒視之;即使只是第一次,都必須正視它,並且勇敢面對及處理。

我們時常以為,自己的體貼、退讓及包容,會換來對方的感激、理解與改變。以上或許對,或許不對。因為調整互動態度、改變對待方式的決定權是在對方的手裡,而不是存在我們自己的想像及期待裡。更重要的是,人都是依照外在現實的回饋,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如果面對批評指責、冷嘲熱諷、輕蔑漠視、頻頻挑釁時,你的反應都是全盤接受、默不吭聲,或者看起來「還好」、不痛不癢,那麼伴侶沒有急迫性,沒有必要,更不會有自我警覺去改變自己。更進一步,對方既然不會因為這些破壞關係的態度及行為,得到負向回饋時,那麼何不繼續?何須勉強自己調整及改變?

這些態度及方式,讓一個人(無論性別)面對伴侶時油然而生的恐懼,將或重或輕,逐步地吞噬一個人的自尊及內在能量。導致習得無助也好,出現身心症狀也罷,如果關係(愛情、友情及親情皆然)持續如此,只能如此,那地獄真是近在咫尺。

解決辦法
1. 態度行為,早期辨識
要去清楚定義批評、防衛、鄙夷、沉默及挑釁好像在考試,不是專家沒關係,所以請記得「感受先行」。良好的互動,友善的對待,中性的用詞,不會讓你出現懼怕、膽怯、慌張……等反應及負向情緒。感覺不對勁,發覺不愉快,它就是個指標及提醒,我們無須過度反應,但是可以適度檢視及學習辨識,人際關係互動裡,是不是有些態度及行為,包裹著批評、防衛、鄙夷、沉默及挑釁,它可能來自於另一個人,但也很有可能,出自你自己。


任何學習及練習,除了用在人際關係裡保護自己,同時也要用來成熟及內化,修正自己。因為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2.從不知不覺,到後知後覺,進而先知先覺
試著將「覺知」帶進生活裡,尤其是人際關係裡,而這需要持續練習,才會一步一步地往好的關係,正確的地方前進。改變很難,是因為許多時候當我們想要改變時,問題已經病入膏肓,盤根錯節,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即使知道了,也是百廢待舉、曠日廢時的浩大工程。而且,早點覺察問題,慣性尚未養成,問題也還小,破壞性的用詞還不是口頭禪及語助詞,羞辱式的態度及行為還不是慣性,調整的難度就能相對減輕。

願每個人在感情中,都能享受幸福無懼的自在;願每個人在關係裡,都能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離婚後才明白的事:「辭祖」

嬌小可愛的Maggie 用著小奔跑的步伐 出現在我眼前,蜜糖色的肌膚在炙熱的陽光下閃閃發亮。 我著實好奇Maggie 從哪裡趕過來,一聽到答案著實令我興味盎然。 「霞海城隍廟!不是吧?妳的約會邀請不斷,炙手可熱得很!還需要去求姻緣嗎?」我好整以暇卻又不解地問道。 Maggie 立即賞我一個大白眼:「誰去求桃花?我是去辭祖的。沒聽過吧!」她接著嘆了一大口氣。 「哇!這是什麼?」太新鮮了!「辭祖」二字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題外話,看好友翻白眼也是挺痛快的。 台灣傳統習俗,結婚都會拜過男方祖先,告知入了對方家門。然而離婚場面通常都很難看,沒有撕破臉、對簿公堂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多半是落荒而逃,老死不相往來。也因此,通常也沒有機會再次進到男方祠堂,親自告知男方祖先雙方情緣已盡,日後無須庇佑,雙方也再無瓜葛。 據說離婚後若是沒有辭祖,男方家裡的祖先原本是庇佑,後來可能成為了干擾,認為自家的媳婦不孝,使得往後的健康、感情及財務狀況等方面都不順利。尤其若是有了新對象,也可能從中破壞,使得下一段感情無端產生波折。另有一說,對於子嗣的健康及學習表現也可能受到影響。 以上來自於Maggie 完成城隍廟辭祖,還有她認真請教網路大神,我才得知原來台灣習俗還有這麼一回事。 一個簡單儀式,讓心中塵埃落定 「我以前也沒聽說過啊,甚至連我老媽也不知道呢!這也算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吧。」 Maggie這麼說。 「辭祖」對於Maggie的意義, 是感念前夫家人曾給她的照顧及愛護,畢竟婚姻走不下去,是兩個人之間的事,而一事歸一事,對於這份親情,她仍是惦記在心。只是離婚後,雙方家人若再碰面總是尷尬,因此Maggie 左思右想後,認為留給彼此空間,不帶給對方無謂的困擾及情緒起伏,反而會是相對合適的做法。 我想,對Maggie 而言,雖然不能親自到男方家祠堂上香,告知兩人已經離婚,也不能以媳婦的身分親自道謝,至少透過到城隍廟完成辭祖,也等於在心中完成一個告別的儀式,將這份親情轉換成綿長的祝福,並且將曾有的羈絆及聯繫輕輕放下。 習俗是這樣子的,信者恆信,不信者也大有人在。無論如何,秉持正向

改變的美好,你只有試過才知道。改變的好處,也只有「你自己」才享受得到!

夏季總是天亮得早。習慣早睡早起的我,每天五點前就能起床,但總是東摸摸西摸摸,不是上網回覆 E-mail 就是先滑個臉書,彷彿是個晨起儀式; 然後才匆忙刷牙洗臉,準備出門練習瑜珈。 然而這天的狀況特別不同, 八點半 要趕赴「寫出影響力」這堂準備兩個月的超硬課程。往前往後估算了時間,必須在 清晨六點 抵達教室, 06 : 10 開始練習, 07 : 30 完成練習, 08 : 00 以前完成盥洗並離開教室。然而這麼早的時間,捷運尚未發車,也同時開啟了第一次騎乘 Ubike 去練習瑜珈的經驗。 早進教室人間仙境,晚進教室仿若魚市 有過運動經驗的人都知道,身上汗水淋漓、臭味四溢的尷尬情形,尤其來到還沒開始熱身,就瘋狂飆汗的炎熱夏季!臭到自己倒是不打緊,汗臭味迫害到隔壁練習瑜珈的朋友,尤其是老師及助教們,那就真是萬分抱歉,心中無數個對不起。 以往總是七點半才抵達教室的我,驚嘆更是驚艷地發現,只是「提早一小時」進入教室練習,不只有許多乾淨的瑜珈墊,甚至連教室內的空氣也格外清新,誇張一點的比喻如同人間仙境! 每個吸氣吐氣順暢無比,不會有默默皺眉時期。反觀以前總是七點半才進入教室的我,好像浸在腥味濃厚的魚市場裡練習,為難了別人,也難為了自己。 從那天起,離開教室後也多了一小時的從容,能在趕赴工作以前,多讀幾頁的書,或是在平價咖啡店瀏覽一下店內雜誌,或者只是安靜地坐在一隅,觀察著人來人往,都不失為生活中的微小樂趣。 改變的美好,你只有試過才知道。改變的好處,也只有「你自己」才享受得到 改變日常習慣如此,面對人生中的任何議題,也是相同道理。在持續消磨的感情裡,日復一日沒有止盡地抱怨、爭吵、指責、謾罵、索討、自責、挫敗及停滯不前的關係,奢求對方改變,那是一種對別人的勒索,也是一種對自己的逃避。 只有直面自己內心,選擇改變自己,才能從痛苦的迴圈裡掙脫,才能掙得更多的餘裕,為自己的人生思考,重闢另一條途徑,探訪下一個美好的風景。 持續抱怨輕鬆簡單,願意改變才是真正勇敢 不改變也沒有關係,第一種情形是「 你很滿意」 ;第二種情形是「 再大的好處也輪不到你 」。 只要嘗試著改變,就會有扭

學會「停損」是保護自己的底限,更是重啟人生的開始

這陣子除了忙工作、進修學習、聽講座,此外的時間就是跟學生時期的朋友相聚。時光荏然,橫跨了十年的光陰,看似驚人的數字,卻沒有在彼此的外貌下,刻劃出明顯的歲月痕跡,只是對談的語氣中,每個人有各自的故事,有些劇情相似,只是扮演了對立的角色,聊起來多了不少的感慨與悵然。 有人成為別人感情世界裡的第三者,也有人的婚姻在第三者的參與下宣告破局而收場。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心情及曲折。前者的痛苦是無法明講的苦澀、懊悔、自責持續在心裡翻騰,用放逐來逃避、麻痺及懲罰自己,然而自己的人生也彷彿停格靜止。而我則是在結束婚姻的轉折下,再次回到了單身的旅程,一邊修復一邊前進,開闢下一個風景。 「妳不恨他啊?」朋友咬牙切齒地問我。 「不會耶!」我表情平靜地喝了一口最愛的焦糖海鹽拿鐵。 「怎麼可能?」朋友仍是不可置信地問道。 「哈哈…我是不恨他!但我的憤怒可是沒在少的啊……」語氣詼諧,但也是實話。 學習設下停損點,來自於你夠不夠「認識自己」 「 打你一巴掌比較氣,還是打你十巴掌,你比較生氣? 」 朋友們多半覺得意外,但我想引用的是停損的概念。時間、感情、金錢、體力、付出的任何一切都是人生的成本。一段感情或者是婚姻破局,無論導火線為何,接下來的過程兩個人都不好受。只要做不到盡釋前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是自欺欺人,心底的疙瘩及陰影永遠存在。 你願不願意,還有敢不敢去認識,自己內心跨越不去的那道崁,到底是出於愛?還是出於面子、恐懼、不安…抑或是選擇離開以後,所必須承擔的包袱及社會壓力? 如果你願意面對自己,願意揭開自己抗拒及逃避的內心,不只是表面上那說來動人又冠冕堂皇的「愛」,而是深入認識到自己的所有不安及焦慮,你才能做出更忠於自己的選擇及取捨。 正因為選擇及取捨,才能在「 早期 」停損。很多人就是這樣鴕鳥心態、壓抑、隱忍、自欺欺人、糊里糊塗、含恨莫明地過完了一生,兩個人成為難離的怨偶,不是關係冷漠疏離,就是看到對方厭惡、反感偏偏又無可奈何,下班後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在外遊蕩,不斷拖延回家的時間。這個家,早已不是自己的家。這樣的伴侶關係,你的身邊絕對不會少見! 越晚停損,被消耗掉的成本越多,而所謂的越不甘心、越不放手正是來自於此。 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