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沒有原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終結人際剝削,你該搞懂心理界限














你看過泰國電影嗎?異軍突起的票房黑馬《模犯生》也許很多人看過了,或者至少也聽過。但我今天想談的,不是這一部電影,而是至今讓我難以忘懷的驚悚懸疑電影《13駭人遊戲》。故事主角是一個善良單純,但也有點軟弱(容易被人欺)的年輕男生,際遇看來很倒楣,工作不順、女友拋棄他、還有養家的經濟壓力,剛好有了意外機會降臨,只要完成通關的十三個任務,就能獲得一億元賞金。

為了不影響觀影樂趣,這十三個任務的個別細節暫且不提。隨著劇情的進展,男主角的性格及事件判斷的取捨有了大幅度的改變及扭轉。然而,是從哪個時間點或任務開始扭曲的呢?對我來說,「關鍵」是吃大便這項關卡(只有這裡有微劇透……),加上每個關卡任務的時間銜接得相當緊湊,沒有休息及緩衝思考的時間,判斷力更是大幅減弱。一步退,步步退;一步讓,步步讓,從一開始單純只是為了多賺點錢來貼補家用,到最後什麼都能捨棄,自尊、善良、體貼、同理心、道德……都被突破了,底限一再下修,直到最後,做出一些殘忍噬血而且背離初衷的選擇。

當然,電影有非常多的戲劇效果,挑動我們纖細的神經及敏感的情緒,讓戲劇效果極大化,然而這部電影,卻也帶給我在感情關係裡非常有趣的思考,那就是順從與心理界限的議題

社會心理學裡面有個知名而且能廣為運用的概念,叫做「腳在門檻內策略」(Foot in the Door Technique),是Freedman和Fraser在1966年所提出,也有人稱之為「插足入門術」或「得寸進尺效應」。它的大意是,一開始只提出一個小要求,等到對方答應,再提出一個有關聯,但是難度或門檻更高的要求,那麼後續這個「更困難的要求」被對方接受的機會就會提升,亦即讓對方更可能順從你提出的後續(變態)要求。

為何你無法拒絕越來越過份的要求?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般而言,人都會拒絕難以達成、或是違反本身意願的要求。然而,如果一開始不好意思Say No,順從了這個「看似」小小的要求。一旦同意及接受這項要求之後,就會讓自己與這項要求之間產生一致性的關聯,例如相關的態度、自我概念以及知覺。如果後來拒絕了更大而且相關的要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感到自我形象在過去與現在不一致的問題。

例如說,我以前是個熱心助人的好好先生,現在怎麼會去拒絕別人的哀求呢?心中那股想要恢復一致性的潛在壓力,就會使得一個人埋頭繼續做(撐)下去,以至於答應、配合、付出或退讓更多。

關係裡,大部分人不會感恩你自動來的善良

而在感情關係裡的互動模式,是不是也常見這樣的狀況呢?無論是家務分配、經濟支出、資產配置、生兒育女與否以及人數、教養方式及態度、彼此原生家庭的照顧與分工合作……等,都是溝通、說服及協調的過程。

如果兩個人能夠樣樣意見都一致,自然是天下太平,再好不過!但人生不是童話,現實與真相是進入長期關係後,考驗及挑戰是一關一關接踵而來。

以家務分配為例,一開始說好你拖地,我晾衣服;你洗碗,我倒垃圾。然而當其中一方閒散(發懶)了,接手的人一開始覺得基於愛與體貼,為了心中的好先生/好太太形象以及自我認知,就先全包了。怎料久而久之,人家說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結果連家務也是做久了都是我的!另一伴感恩的心呢?咦!沒有。眷戀的眼神呢?更是完全找不到。只有自己滿腔的積怨,還有堆疊得老高,那有待清洗的油膩碗盤!

又或者是原本沒打算生小孩,無論是哪一方,屈於社會壓力或親情包袱而生了小孩,等到第一胎出生,以為對得起列祖列宗及雙方高堂之後,才發現是一條不歸路。頻頻追問、催逼何時要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生,要不要再拚個男孩?反之亦然,總之要湊個好字。而你以為湊了個好字就西線無戰事了嗎?No!還可以進階為「好幾個」好字!反正頭都洗下去了,好媳婦、好老公的形象已經建立,如果拒絕了,似乎有違最初的良好及孝順形象,更會讓長輩們感嘆及失望,所以就又繼續接單生產了。

最可怕的得寸進尺,是對「自我」的退讓

很多時候,我們總認為是別人太過囂張跋扈,太過盛勢凌人,以至於讓我們挨了無數根悶棍,吃了許多悶虧,一切都是別人得寸進尺及軟土深掘。但是如果向自己的內心深處仔細爬梳,其實是我們對於「自我」的讓步,讓對方見縫插針、有機可趁,甚至進入一個難以扭轉及改變,長期屈於劣勢的局。而這背後的心理狀態及原因,可能是害怕被對方討厭,失去對方的認同、肯定、欣賞及疼愛,所以不去正視及深思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還有自己不想要的人生又是什麼。

解決辦法,就是學著換位思考。

1.  另一個人的要求
同一件事情,同一個要求,換成另外一個人來要求你,拜託你,脅迫你或是勒索你時,你會是一樣的反應及標準嗎?一樣比照辦理?還是能夠冷靜釐清、退幾步思考,會覺得「我如果答應,豈不就是個傻子!」還是「這是個好提議,無妨!」呢?

簡言之,你會受到關係角色的影響及束縛。為了想成為或維持一個形象,在關係裡獲得對方(可能是親人或朋友)的喜愛及認同,所以改變了自己的心理界限,去迎合、配合、奉承及退讓。然而在面對關係相對疏遠的任何一個人時,反而能夠保持冷靜及理性,充分並徹底思考自己真正的意願及現實條件。

2. 如果是你的朋友
簡言之,你純粹是個旁觀者,面對同一個問題或要求時,朋友求助於你時,你會給出朋友什麼樣的建議呢?也就是你比起當事者,更能客觀地分析及縱觀整個局勢。

以上是換位思考的不同角度,提供給大家參考。人類終究是群體動物,我們無法擺脫社會以及所有的人際關係超然獨立地生存(及生活)。所以怎麼在漫漫人生長河裡,在人與人的互動中,能拿捏、建立及把持住相對合宜及舒適的心理界限,有賴我們持續思考及不間斷地練習!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離婚後才明白的事:「辭祖」

嬌小可愛的Maggie 用著小奔跑的步伐 出現在我眼前,蜜糖色的肌膚在炙熱的陽光下閃閃發亮。 我著實好奇Maggie 從哪裡趕過來,一聽到答案著實令我興味盎然。 「霞海城隍廟!不是吧?妳的約會邀請不斷,炙手可熱得很!還需要去求姻緣嗎?」我好整以暇卻又不解地問道。 Maggie 立即賞我一個大白眼:「誰去求桃花?我是去辭祖的。沒聽過吧!」她接著嘆了一大口氣。 「哇!這是什麼?」太新鮮了!「辭祖」二字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題外話,看好友翻白眼也是挺痛快的。 台灣傳統習俗,結婚都會拜過男方祖先,告知入了對方家門。然而離婚場面通常都很難看,沒有撕破臉、對簿公堂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多半是落荒而逃,老死不相往來。也因此,通常也沒有機會再次進到男方祠堂,親自告知男方祖先雙方情緣已盡,日後無須庇佑,雙方也再無瓜葛。 據說離婚後若是沒有辭祖,男方家裡的祖先原本是庇佑,後來可能成為了干擾,認為自家的媳婦不孝,使得往後的健康、感情及財務狀況等方面都不順利。尤其若是有了新對象,也可能從中破壞,使得下一段感情無端產生波折。另有一說,對於子嗣的健康及學習表現也可能受到影響。 以上來自於Maggie 完成城隍廟辭祖,還有她認真請教網路大神,我才得知原來台灣習俗還有這麼一回事。 一個簡單儀式,讓心中塵埃落定 「我以前也沒聽說過啊,甚至連我老媽也不知道呢!這也算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吧。」 Maggie這麼說。 「辭祖」對於Maggie的意義, 是感念前夫家人曾給她的照顧及愛護,畢竟婚姻走不下去,是兩個人之間的事,而一事歸一事,對於這份親情,她仍是惦記在心。只是離婚後,雙方家人若再碰面總是尷尬,因此Maggie 左思右想後,認為留給彼此空間,不帶給對方無謂的困擾及情緒起伏,反而會是相對合適的做法。 我想,對Maggie 而言,雖然不能親自到男方家祠堂上香,告知兩人已經離婚,也不能以媳婦的身分親自道謝,至少透過到城隍廟完成辭祖,也等於在心中完成一個告別的儀式,將這份親情轉換成綿長的祝福,並且將曾有的羈絆及聯繫輕輕放下。 習俗是這樣子的,信者恆信,不信者也大有人在。無論如何,秉持正向

改變的美好,你只有試過才知道。改變的好處,也只有「你自己」才享受得到!

夏季總是天亮得早。習慣早睡早起的我,每天五點前就能起床,但總是東摸摸西摸摸,不是上網回覆 E-mail 就是先滑個臉書,彷彿是個晨起儀式; 然後才匆忙刷牙洗臉,準備出門練習瑜珈。 然而這天的狀況特別不同, 八點半 要趕赴「寫出影響力」這堂準備兩個月的超硬課程。往前往後估算了時間,必須在 清晨六點 抵達教室, 06 : 10 開始練習, 07 : 30 完成練習, 08 : 00 以前完成盥洗並離開教室。然而這麼早的時間,捷運尚未發車,也同時開啟了第一次騎乘 Ubike 去練習瑜珈的經驗。 早進教室人間仙境,晚進教室仿若魚市 有過運動經驗的人都知道,身上汗水淋漓、臭味四溢的尷尬情形,尤其來到還沒開始熱身,就瘋狂飆汗的炎熱夏季!臭到自己倒是不打緊,汗臭味迫害到隔壁練習瑜珈的朋友,尤其是老師及助教們,那就真是萬分抱歉,心中無數個對不起。 以往總是七點半才抵達教室的我,驚嘆更是驚艷地發現,只是「提早一小時」進入教室練習,不只有許多乾淨的瑜珈墊,甚至連教室內的空氣也格外清新,誇張一點的比喻如同人間仙境! 每個吸氣吐氣順暢無比,不會有默默皺眉時期。反觀以前總是七點半才進入教室的我,好像浸在腥味濃厚的魚市場裡練習,為難了別人,也難為了自己。 從那天起,離開教室後也多了一小時的從容,能在趕赴工作以前,多讀幾頁的書,或是在平價咖啡店瀏覽一下店內雜誌,或者只是安靜地坐在一隅,觀察著人來人往,都不失為生活中的微小樂趣。 改變的美好,你只有試過才知道。改變的好處,也只有「你自己」才享受得到 改變日常習慣如此,面對人生中的任何議題,也是相同道理。在持續消磨的感情裡,日復一日沒有止盡地抱怨、爭吵、指責、謾罵、索討、自責、挫敗及停滯不前的關係,奢求對方改變,那是一種對別人的勒索,也是一種對自己的逃避。 只有直面自己內心,選擇改變自己,才能從痛苦的迴圈裡掙脫,才能掙得更多的餘裕,為自己的人生思考,重闢另一條途徑,探訪下一個美好的風景。 持續抱怨輕鬆簡單,願意改變才是真正勇敢 不改變也沒有關係,第一種情形是「 你很滿意」 ;第二種情形是「 再大的好處也輪不到你 」。 只要嘗試著改變,就會有扭

不是行有餘力,才能幫助別人

不是行有餘力,才能幫助別人。 為什麼呢?因為錢怎麼賺,永遠都不會夠。它直指你內心深處的狀態:自信、匱乏感,還有安全感的需求。 收到簡體字版稅的這幾天,繼續按比例捐款。除了先前提過的優質PODCAST平台,我持續贊助之外,這次還新增了 「罕見疾病基金會」 「台灣動物緊急救援」 愛是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然而,不只是人類,而是擴及所有生命,都要尊重與珍視,盡可能地,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不是行有餘力,才能幫助別人。而是助人的動力,利他的精神,讓你活出了你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