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睜開雙眼,迎接清晨第一道曙光。在準備上工之前,你是精神飽滿蓄勢待發?還是頹靡不振意興闌珊?
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由最低層到最高層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頂端正是人人耳熟能詳的「自我實現」。這裡的「自我實現」,比較接近「實現個人理想,發揮個人能力,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時常聽到的人生理想,例如和心愛的人組成家庭、提早退休、環遊世界、踏遍百岳…等,人生目標各有不同,生命意義各自詮釋。這些目標各有各的美好,也令多少人心生嚮往。
然而,為何到了人生中場,許多人卻開始出現無限迷惘,後繼無力?胸口充斥著百般無奈,沉浸在忙盲茫的感慨。每天醒來被日常生活中的現實追趕,被數不清的待辦事項纏身;曾經對生命的熱切悸動,對未來的想像願景,已不復記憶或者恍如隔世。
日復一日的生活,目標及意義在哪?
瑞士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分析心理學派創始者的榮格(Jung)又是如何定義「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呢?它會發展出更持續穩定的自我認同感,但是具有較多人性的善意,比較不會以自我為中心。同時,它比較能夠擺脫主流文化的制約,不被集體社會的價值觀所吞噬,也是心靈成長的目標。
回過頭來檢視,你目前的生活目標是如何產生?生命意義又是如何界定?
還是學生的時候,要面對的是如何挑選科系;鳳凰花開大學畢業時,要面對的是就業謀職;還有時下男男女女,要面對是否結婚與生子;收入及資產配置,是要買車、購屋、定存或投資;以及關於二十年後的想像…站在這些人生十字路口,你都是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又是憑藉哪些因素來做出決定?
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指出「恆毅力」典範所擁有的四大驅動力,其中一項就是目的(purpose)。相信自己所做的事對於社會具有重要性,想要與人產生連結,想要帶給他人益處,也就是「造福他人的意念」(the intention to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others)。雖然過程中感到困難、辛苦、挫折、掙扎而想要放棄,但是利他的信念,讓自己感到這一切都是值得,因而能夠繼續堅持。
回到前述的生活目標及生命意義,在人生中場困頓迷惘時,也許我們能停下來自問與反思:目前進行的工作,目前擁有的人際關係,目前生活的林林總總,還有攸關未來二十年的想像,對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具有那些價值?這一切又和「利他」的目標,是否有著關聯性。
最後
生命的意義,幫助你的目標紮得更深。
利他的目標,幫助你的堅持走得更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