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二線,心理師二線」衛生所的廣播傳來急促的聲音。結束第一位個案,抓緊時間寫服務紀錄的我,立刻接起了電話。
「心理師,你們那邊太過分了!預約下一次還要等兩個月!我不是上週才剛跟妳談過嗎?剛才那個誰竟然叫我等,我的事情不能等,我很難過,我的心情真的很糟……」語氣瀰漫著忿忿不平,有著排山倒海、怒火燎原般的氣勢。
「您好,因為接下來的時段都有人先預約了。或許之後有人取消,我們儘快通知您,也許就不用等這麼久…」
「我不管,為什麼不能先幫我保留?哪有這樣子的……」來回安撫,總算讓個案怒火止息。
掛上電話後,另一頭是承辦護理師彷彿挨了無數記悶棍的聲音:「這算哪門子難過?明明氣焰囂張得很…」
結束這「中場休息」後,準備迎接第二位個案的我,直想雙手合十,這年頭大家都難為辛苦了啊……
這位年約六十多歲的女性,端莊合宜兼具質感的穿著下,有著人人稱羨的家庭。兒女事業有成,一位在南部某教學醫院當主治醫師,一位長年派駐新加坡工作。先生則是公司老闆,無菸酒嫖賭任何惡習,在她開刀及長年復健期間,更是包辦家中大小事務包括教養小孩,事必躬親無微不至。那究竟是怎麼了呢?原來是先生三個月前跟她提出離婚,讓她震驚錯愕,痛苦難過並且無法接受。
庫伯勒-羅絲(Kübler-Ross)著名的悲傷五階段理論(Five Stages of
Grief),最早是用於罹患絕症的患者,後來也廣泛應用到所有災難性的個人經驗上,像是工作、自由及關係層面,所以也包括家人過世,甚至是離婚。
五個階段包括:
1.「否認」(denial):「不會吧!這怎麼可能?」「一直以來我們夫妻的感情都好好的啊!」
2.「憤怒」(anger):「一定是他在外面有第三者!」「我們結婚都快四十年了,這對我來說太不公平!」
3.「討價還價」(bargaining):「只要他不跟我離婚,要我改變什麼,我都願意,我都嘗試。」
4.「憂鬱」(depression):「我太痛苦,我不想活了,人生這樣還有什麼意義。」
5.「接受」(acceptance):「既然我不能影響他的決定,那就好好思考接下來的生活及安排吧!」
囂張跋扈的氣焰下,其實是她的痛苦與無力;殃及無辜的憤怒下,其實是她的悲傷和恐懼。
庫伯勒-羅絲指出,這些階段不一定按照順序發生,也不是所有悲傷的人都會經歷所有階段。
也因此,悲傷的階段可能交錯出現甚至同時並行。
【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
人都有悲天憫人的傾向,看到他人傷心欲絕,多少都希望貢獻一己之力,給予對方寬慰及支持。然而如何拿捏幫助方式及力道,往往也考驗我們的能力。幫助他人走出悲傷很好,但同時也要幫助自己,避免被人所傷。認識對方「悲傷的階段」、瞭解自己「能力的限制」,辨識悲傷的人正處在哪個階段,將有助於你提供適切的協助,擬訂明確的行動方針。更多傾聽及陪伴?帶他看見自己在關係中的缺失?還是給予具體建議?甚至有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例如到身心科就診、接受心理治療…等。
【一年以後】
同樣是週四的午後,個案來電致謝,聲音裡透著安穩和平靜,感謝心理師陪伴她走過那段痛苦煎熬又動盪起伏的時光,陪著她檢視自己在婚姻中互動的方式及態度,尤其是兒女都站在父親那邊,也讓她從這樣的矛盾中,看清自己長年習慣的行為模式。至於離婚?其實先生後來就沒再提起過了。我想,正是她自己的面對及轉變,帶來了出乎她預料的正向結果吧。
助人需要心意,同時需要能力。
內心的善意,合宜的方式,才能協助他人走過悲傷接著迎向光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