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8的文章

自我成長,找出你的幸福人生關鍵字

人 生在世,生活處處有壓力。職場、婚姻、家庭…各式各樣的情境與關係,讓人時時刻刻上緊發條,難以放鬆,無法吐出一口氣說:「我的人生,真是滿意」。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我們都聽過,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嗎?請你現在關掉網路,拿筆寫下關於 EQ 的定義,你可以寫一百字,也可以寫五百字,都可以。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天哪!原來我一點都不了解它!好吧!那我們就來看看 心理學家 丹尼爾 ‧ 高曼 (Daniel Goleman) 的說法。他 將 EQ 分成五個領域,分別為:自我認知、自我調節、自我激勵、同理心及社交技巧。 我將焦點放在「自我認知」,因為它是 EQ 的關鍵,也是最根本的核心。有了自我認知,才能夠推動其他領域。在自我認知領域裡,有三項極為重要的情緒能力,徹底左右了你的人生品質。那就是 情緒覺察 、 自我評價 ( 當然是指 正確的,不是膨風高估,也不是自卑低估 ) ,以及 自信 。 許多痛苦,往往來自於對自己的情緒從不了解,時常是刺激一出現,立刻就暴走,無法客觀看見自己如何被情緒影響及左右,甚至做出大錯特錯的決策。所以第一關,就是 覺察情緒 。接著,當我們能夠清楚覺察及辨識我們的情緒,才能來到二關, 正確地評價自我 。不偏頗,看見自己的能力極限,認識自己的優勢潛能,才能來到第三關,擁有真實的 自信 。不是打腫臉充胖子,能夠伸縮有彈性,能維護自我,也能放下自我。 訓練專注力 :一切的開始。不僅是因為注意力是有限資源,更重要的是,注意力會有「偏誤」,它會被情緒淹沒,誘導你往錯誤的方向思考,陷入糾結,持續鬼擋牆,讓你無法客觀看清楚。這就如同你跑去水族館找孔雀,無論你怎麼找,連根孔雀羽毛都找不到。但是要如何訓練呢?靜觀禪修:專注當下,保持覺知,不加批判。你的心智就能放鬆而警覺。 擁有自知之明 :覺察你的思考與情緒,深入了解你的思考脈絡及情緒變化,擁有客觀的第三隻眼睛。你才能有正確的自知之明,接納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優點,不卑不亢,拿回人生主導權。 養成良好的心理習慣 :主動釋放善意,你會感染給身旁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喜歡這樣的人,想要跟你接近,才會有促進高品質合作的可能。它

每個人都需要的前任攻略:你忘不掉的不是他,是來不及長大的美好

從小到大,誰沒談過幾段戀愛?不管是好聚好散,還是無言的結局;不管是無疾而終、不得善終還是白首偕老,相約到永久。 這些過去,都會在我們的生命裡留下一種產物,統稱為「前任」。 剛好最近看了一部很有趣的愛情喜劇片,片名就叫做《前任攻略》。電影的前半段幽默詼諧,諷刺逗趣;後半段則是帶出了感情中的各種困難,猜忌、不信任、安全感、信任感等,讓人產生共感以及淡淡的心酸,當然還有成為大人所必須面對的各種真實;得到、得不到,以及失去。 男女主角本不相識,各自受邀來參加婚禮,就在配角新郎與新娘的結婚宴客現場,竟有兩個特別的桌次,分別坐著各自的前男友與前女友們,也就是前男友桌,以及前女友桌。這兩桌的賓客也沒有閒著,除了桌內打量較勁著彼此的戰力,以及誰在誰之前,誰接在誰之後的順序。兩桌還各自遙遙觀望著,哪一位讓人心動,值得下手約出去。 如果前任們真能祝你幸福,倒也是一樁美事。正因為有了不適合的過去,才有了更好的明天。然而電影終究有部分美化,也有部分真實,婚宴配置前任桌的結果,當然就演變成一場笑話及鬧劇。 而前任又可以區分為很多種。 就身分別來說,有前男友、前女友,當然也可以是前妻,或者是前夫 。 畢竟現代社會變遷快,離婚跟分手一樣常見,而且也結束時間也越來越短,從七年之癢到五年大限,甚至是三年就破滅。 雖然離婚相對於分手,要上戶政事務所辦手續,要簽字、蓋章、找公證人、換發新身分證,是不簡單。更甚者還得對簿公堂,纏鬥個好幾年。 別忘了,離婚得要昭告天下啊!畢竟沒人想要過了兩三年,逢年過節還被親戚問候:「何時要懷寶寶啊?」、「何時要生老二啊?」,這婚早就離了,還離了很久,這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而且水都冷掉了,不!是老早已經乾掉了。 所以呢,不讓眾親友早點update,日後遇到也是徒增尷尬及困擾,因為其實你躲都躲不掉。不如就老實說了,長痛不如短痛,搞不好早些知道,還能幫你介紹下一個。既然都要被刮臉皮,總是要撈回點好處,不是嗎? 就品質分類的話,又可以大致區分為,壞的前任,以及好的前任。 怎麼說呢? 因為壞的前任讓人分手後,產生許多症狀及副作用,例如痛苦難熬、焦慮失眠、夜夜以淚洗面,不知何時才能展開笑顏。或者是三不五時出

為什麼越是親近的人,對你越隨便?警覺你的惰性,關係才不會爛尾

「來,這五花肉,我特地用了和三盆糖取代冰糖讓它入味,香氣應該會更細緻點!」在年夜飯的桌上,婆婆貼心地夾了一大塊放到她碗裡。 想不到男人卻搶先說:「媽,不用不用,妳沒看看她現在的模樣。回想以前跟她約會,食量如小鳥,現在胃口如大象,更何況她現在的大腿,是當年的腰圍。」他自以為幽默地開了玩笑。 她故作鎮定,不便當場拆他的台。畢竟當著公公婆婆面前,那個用她產後三年遲遲沒有恢復身材作為話題及笑點,是她的親密伴侶。 回到了房內,她總算可以一吐怨言:「唉,不是跟你說過很多次,不要在別人面前,用我的身材說笑嗎?生過兩個孩子,有誰還能是瘦子啊?」 「這又沒什麼,大家都是自己人啊!這也不是什麼壞習慣,有需要這樣小題大作嗎?」他一邊伸懶腰,一邊打哈欠,漫不經心地回應著老婆的苦水。 我們的一生中,總有許多家人和朋友的聚會,有人的地方,就有刻意製造的熱絡及歡笑氛圍。不過,你有沒有觀察到,為了這些場面,有時候會 犧牲 一些人呢? 省力的溝通,傷害了關係 人習慣用最省力的方法過活。在認知心理學裡,提出人類思考方式的其中一種特性:捷思(heuristic),對於某件事、某個問題或者情境,當我們還沒有清楚明確的瞭解時,大腦就會根據原本的經驗和習慣,使用直觀來反應。簡言之,節省認知資源的使用。然而我們應該了解,自身的經驗有其侷限,最糟糕的狀況是瞎子摸象,得出一個嚴重偏離事實的結論;其次則是以管窺天,見識不深。 連思考都能省,那麼其他呢?想要省時又省力,就是惰性的根源。人性中多少帶著好逸惡勞,能夠躺著,就絕對不坐;更別說要即刻起身,大步向前。所以在人際關係裡, 我們都不會主動調整日復一日的稱謂,更不會主動做出改變 。哪怕這些稱謂聽來很傷人,哪怕這些表現讓彼此心中不滿和積怨越來越深,例如當著眾人的面看似開玩笑,實則貶損人。因為大腦偏好維持熟悉的習慣,而不是有益的習慣。  侮慢的深度也是越來越踩過界線的,先是標籤化的稱謂,再來是表情、態度,行為,乃至於以上加乘所形成的整體社會或團體氛圍,都可以影響他人的心理健康,哪怕只是一個挑眉,或者作勢掄起拳頭,都會讓對方接受到被質疑、不信任及挑釁的感覺,還有威脅。 被侮慢者可能會嘗試壓抑、刻意忽略